法医学杂志

期刊简介

  《法医学杂志》(CN 31-1472/R,ISSN 1004-5619)创刊于1985年7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主管、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主办,是我国第一本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法医学专业学术刊物。本刊创刊时为每期48页季刊,1996年改为每期64页,2005年改为每期80页,2006年变更为每期80页双月刊。2009年起正文纸张由80克双胶纸改为80克UPM雅光纸,采用了图文混排方式。

  《法医学杂志》的办刊宗旨为:提供法医学及其相关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等信息,为维护司法公正、贯彻依法治国的方略服务,促进国内外同行的学术交流和本学科的发展。

  《法医学杂志》刊登的主要内容包括:法医病理学、法医临床学、法医物证学、司法精神病学、法医毒理学、法医昆虫学和毒(药)物分析、医疗纠纷、医疗事故的法医学鉴定以及交通事故鉴定等现代司法鉴定科学方面的最新成果和动态。既刊登大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大型项目资助的创新性科研成果,也刊登许多对实际鉴定工作大有帮助的实用性技术和经验交流类文章,全面地为法医工作者提供科研、教学、检案等方面的新动向、新进展、新技术、新经验。

  开设的栏目有:研究论著、技术与应用、案例分析、经验交流、医疗纠纷、疑难案例报道、综述、专题讲座和教育培训等。

  主要作者和读者群为:公安、检察、法院、司法行政系统等部门的法医工作者,各类司法鉴定机构中的法医学鉴定人,高校法医院系、法律系的师生,卫生医疗单位的医务人员和法律工作者。

  本刊编辑部多年来奉行高水平、高质量、高品位的办刊方针,在办刊中严格执行有关国家标准和规范以及审校制度,编辑人员对稿件的处理精益求精。录用文章学术水平高,实用性强,栏目内容丰富,版面设计合理,图表制作精确,印刷装帧精良,深受法医学界专业人员、高校师生及司法鉴定领域中相关人员的欢迎和认可。为促进法医学学科发展、提高本学科的科研和检案水平以及法医学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刊自1997年被美国生物医学文献资料数据库MEDLINE收录,是中国第一也是目前唯一一本进入该数据库的法医学类期刊。自1999年起陆续被《万方数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全文收录;被全国医学综合性检索工具《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列为核心期刊收录;获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2008年起本刊被确定为荷兰医学文摘(EMBASE)数据库收录期刊和中国《全国报刊索引》核心期刊。2009年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收录。2011年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2012年被Elsevier公司二次文献数据库(Scopus)收录。2013年 超星数字期刊。2015年 第四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武大版)(2015-2016)》中,被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2016年4月《法医学杂志》被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AMI)》的引文数据库收录为来源刊;10月,获准加入WHO西太平洋区医学索引(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 Index Medicus, WPRIM)。

  根据期刊引证报告最新统计,《法医学杂志》影响因子逐年上升,目前在法医学类期刊中,其影响因子名列榜首。

               

浅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3-04-12 15:22:00

建构主义是当代学习理论的一场革命,学习并研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同时开展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实践,对推进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简要介绍了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习观和学生观等基本观点,同时阐述了该学习理论在病理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是当代学习理论的一场革命。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学习并研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同时开展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实践,对推进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病理学是从形态学角度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规律,是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重要的桥梁学科。病理学实验教学是病理学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同时也是最生动、最直观的教学手段。它主要是通过观察大体标本及病理切片,获得对病理改变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理论课知识的理解。我们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进行了初步的应用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认知学习理论的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西方逐渐流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知识观、学习观和学生观。

  1.1知识观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

  1.2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这种构建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1.3学生观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他们原有的经验是新知识的生长点。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2.1知识观的应用建构主义的这种知识观不免过于激进,但它向传统的教学和课程理论提出了巨大挑战,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在教学中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靠他自己的建构来完成,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信念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在病理学教学中亦是如此。我们要充分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不能将书本上的内容和结论教条化。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我们除了要求学生掌握本次实验所要掌握的各种基本病理变化外,还鼓励学生查阅与本次实习内容相关的资料,让学生了解一些新的医学前沿信息、研究成果,激发学生兴趣,拓宽学生视野。比如在介绍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变时,要合理解释其发病机制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各期病变。目前我们比较认可的是损伤应答学说,但是同时我们也应当强调动脉粥样硬化是多因素多途径相互作用的结果。
还有很多学说可以用来解释动脉粥样硬化,比如脂源性学说,致突变学说,受体缺失学说等等。这样就将学生的视野引向书本之外,鼓励学生到图书馆或者上网查找相关文献资料,阅读,归纳整理,进一步加深理论方面的理解,为今后的临床及科研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2学习观的应用学习是主动的,学生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学习过程并不简单地是信息的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所以,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教学是双边活动,学生的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的。能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填鸭式或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应该摈弃,倡导启发式或互动式教学模式。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精心设问式教学,教师备课时按照授课内容,对重点和难点内容精心设计问题,课堂上以问题的形式提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围绕问题以解答方式授课。比如在实习呼吸系统疾病时,我们可以同时展示四张肺组织的彩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表自己的见解。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课堂气氛一下就活跃起来了,而且大部分同学能利用对照法把所学过的正常肺脏组织和肺淤血辨认出来。那么我们可以顺势引导学生观察其他两张彩图有何不同,列出特点,大家共同分析得出结论,其余两张一张是大叶性肺炎,一张是小叶性肺炎。这样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总结复习前一阶段的学习内容,更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2.3学生观的应用我们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更是要重视这一点。病理学实验教学时,内容常常会涉及到组织胚胎学、解剖学等众多基础学科的知识内容,这就要求我们需要特别重视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作用。例如在实习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时,我们就先对正常肺组织的大小、形状、质地及镜下组织结构进行复习,再对病变的肺组织进行观察;观察动脉粥样硬化的切片时先复习正常动脉壁的结构;学习葡萄胎时,首先复习正常绒毛的形成过程、功能以及组织结构,再观察病变绒毛的特点等等。只有充分讲解清楚正常组织的基本结构及功能,重视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作用,才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疾病的基本病理改变。通过这样的对照观察,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某种疾病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教师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的呈现者和传递者,他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教学过程的实质就是学习者在教师帮助下,在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动机及情感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下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对知识、学习和学生做了新的解释,这是学习和教学理论的又一次综合和大发展。尽管建构主义的某些观点具有明显的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的色彩,它也不能解决所有的教学问题,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但它所阐释的知识的建构性原则,却有利地揭示了认识的能动性,是为改革传统教学而进行的一次大胆尝试J。作为一名病理学科的青年教师,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结合实践认真研究建构主义以及更多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使之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改革服务,让病理学教学紧跟时代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