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法医学杂志》(CN 31-1472/R,ISSN 1004-5619)创刊于1985年7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主管、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主办,是我国第一本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法医学专业学术刊物。本刊创刊时为每期48页季刊,1996年改为每期64页,2005年改为每期80页,2006年变更为每期80页双月刊。2009年起正文纸张由80克双胶纸改为80克UPM雅光纸,采用了图文混排方式。
《法医学杂志》的办刊宗旨为:提供法医学及其相关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等信息,为维护司法公正、贯彻依法治国的方略服务,促进国内外同行的学术交流和本学科的发展。
《法医学杂志》刊登的主要内容包括:法医病理学、法医临床学、法医物证学、司法精神病学、法医毒理学、法医昆虫学和毒(药)物分析、医疗纠纷、医疗事故的法医学鉴定以及交通事故鉴定等现代司法鉴定科学方面的最新成果和动态。既刊登大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大型项目资助的创新性科研成果,也刊登许多对实际鉴定工作大有帮助的实用性技术和经验交流类文章,全面地为法医工作者提供科研、教学、检案等方面的新动向、新进展、新技术、新经验。
开设的栏目有:研究论著、技术与应用、案例分析、经验交流、医疗纠纷、疑难案例报道、综述、专题讲座和教育培训等。
主要作者和读者群为:公安、检察、法院、司法行政系统等部门的法医工作者,各类司法鉴定机构中的法医学鉴定人,高校法医院系、法律系的师生,卫生医疗单位的医务人员和法律工作者。
本刊编辑部多年来奉行高水平、高质量、高品位的办刊方针,在办刊中严格执行有关国家标准和规范以及审校制度,编辑人员对稿件的处理精益求精。录用文章学术水平高,实用性强,栏目内容丰富,版面设计合理,图表制作精确,印刷装帧精良,深受法医学界专业人员、高校师生及司法鉴定领域中相关人员的欢迎和认可。为促进法医学学科发展、提高本学科的科研和检案水平以及法医学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刊自1997年被美国生物医学文献资料数据库MEDLINE收录,是中国第一也是目前唯一一本进入该数据库的法医学类期刊。自1999年起陆续被《万方数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全文收录;被全国医学综合性检索工具《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列为核心期刊收录;获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2008年起本刊被确定为荷兰医学文摘(EMBASE)数据库收录期刊和中国《全国报刊索引》核心期刊。2009年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收录。2011年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2012年被Elsevier公司二次文献数据库(Scopus)收录。2013年 超星数字期刊。2015年 第四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武大版)(2015-2016)》中,被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2016年4月《法医学杂志》被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AMI)》的引文数据库收录为来源刊;10月,获准加入WHO西太平洋区医学索引(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 Index Medicus, WPRIM)。
根据期刊引证报告最新统计,《法医学杂志》影响因子逐年上升,目前在法医学类期刊中,其影响因子名列榜首。
涉外导游中的俚语问题
时间:2023-04-12 15:22:00
在涉外导游的工作中,导游语言作为导游交际工具,是导游人员工作所凭借的手段, 也是导游员和 旅游 者沟通的纽带。高职院校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旅游人才培养以及涉外导游人员工作的实际的需要,开设了旅游 英语 专业,以期培养学生能用流利的英语进行口译导游工作,掌握导游英语及导游服务的工作程序,能正确的翻译并熟悉不同类型的旅游景点,使学生具备运用规范语言提供导游翻译服务的口语表达能力,满足导游岗位的从业需求成为称职的涉外导游。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孤立不考虑服务的对象而进行空中楼阁式的外语 教育 。经常在涉外导游服务中由于客人的语言习惯不被导游人员所理解和接受,经常出现误解,使得导游人员不能更好的为外国客人服务。在当今说英语国家中, 俚语(Slang)作为一种语言现象为相当多的公众所理解和使用,并带有一些社会集团和亚文化群色彩的非正式会话词语,是导游从游客的日常会话和交谈中经常听到的一种语言现象。俚语在英语习语中占有重要的比例,它们是一个民族人们的生活环境、 历史 、文化与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紧密相连的产物,所以有人甚至把俚语称为语言的筋。有位学者说过:“熟悉大量的俚语表达方式并能在具体的环境中运用它们是掌握原汁原味英语的重要标志。”尤其是对外服务中的美国客人,美式俚语(American slang) 是美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常说的一些生动诙谐的话语。所以如不了解这些俚语就不可能更好的进行对外服务。
一、俚语的起源
说起俚语,我们不能忽略俚语的起源问题。根据记载“slang”一词是由英语中某些首字母为“s”的盗贼黑话或“sling”和“slanguage”的误写而派生出来。“slang”作为一个新的术语在19 世纪初被收入英语词典。俚语最初是属于罪犯和流浪者们使用的语言, 他们使用俚语的目的是为了向外人掩盖他们所说话的真正意义, 现在被称为暗语; 如犯人说“grass”指的是“informer (告密者) ”, 而吸毒者将“shooting gallery”指毒品。俚语也是指从事同一工作、同一职业、有同一生活方式的人所专门使用的词语和短语;除此之外,俚语也是指那些含有传统标准语用法之外的意义的杜撰新词, 以及因意义扩展变化而获得新意义的词语。由此可见, 俚语是一种有别于语法不规范的用语, 又不同于乡下土语的口语体。从那时起,俚语便成为一种使用频率较高的语言形式,通常用在非正式、活泼或友好的场合。对一些固定的短语,其含义并非是字面意思,不能从字面直接加以解释。
一直以来, 关于俚语的问题说法不一。有些导游认为掌握更多的词汇有利于自己的工作,同时在与游客的沟通过程中使用俚语生动幽默,富有感染力,会使旅游者开心愉快。有些导游也认为俚语粗俗不雅,不是规范语言不同意使用。但在涉外的实际工作中导游工作者由于不知道俚语, 对句子不知所云甚至产生歧义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在培养合格的涉外旅游工作者时,学习和了解俚语是必要的学习内容。 二、俚语的特征
俚语的主要特征表现在:首先,许多的美国俚语都是利用谐音来达到易记易懂、顺耳入耳、生动有力的效果,尤其以押尾韵的手法来达到生动和幽默的表达效果。例: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入乡随俗)、More haste, less speed.(欲速则不达)。这种押尾韵的方式令人感觉到节奏生动,语音甜美,有助于语言的广泛传播与顺利交流,且又幽默感十足,琅琅上口。其次, 现代 美国俚语词汇上的幽默主要通过缩略词、截短、重复等方法来体现的。如众所周知的:VIP (大人物, very important person) 、D&D (酒后扰乱治安的, Drunk and Disorderly)这种表达方式减少了冗余部分,显得更加利落生动。截短与重复亦是俚语表达幽默的主要方法。如G - Man是government - man的截短,指的是联邦调查局的工作人员,但G同时亦是Garbage的缩写,故G - Man一语双关,幽了联邦调查局一默,讽刺了他们的工作与Garbage - man如出一辙。而no - no、so - so、dum - dum这类词汇的重复,显得形象幽默,分别表示“禁忌”、“极其普通”、“傻瓜,笨蛋”的意思。词的重复显得简洁,起到加强语气,强化印象的作用。
再者,大部分俚语都是常用词产生新义,所以很容易将俚语当作普通词来理解而产生错误。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应对源语言所使用的场合和环境加以分析,结合上下文做出较为正确的判断,并结合汉语的习惯表达找出最佳的词义。例: 英语 俚俗词no sweat和a green thumb常被错误地理解和翻译为“没有汗水”“绿手指”其实,它们的意义是“不费力”“园艺高手”。再如,英语俚俗句Don’t be Monday morning quarterback.曾被许多人错误地理解并翻译为“不要在星期一作评论”。事实上,该句中的 Monday morning quarterback属俚俗词,意为“橄榄球赛后批评球队失误的人”,其正确的译文应为“不要事后诸葛亮”。俚语难以辨认和理解的原因在于俚语本身。俚语之所以难于辨认和理解,除了它们大都是产生出新义的普通词或由普通词变来这一原因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有些俚语是通过某些修辞手段如暗喻、委婉语、夸张等构成。如英语俚俗句I have some fish to fry. 被许多人误解为“我要去煎鱼”。其实,是个由委婉语这一修辞手段构成的俚俗表达法,它的意义是“我有急事要马上去办”,和“煎鱼”没有任何关系。俚语难以辨认和理解,因此学习时应对俚语所处的语境进行精心、透彻地研究。“语境”一词既指语言语境,又指非语言语境。语境赋予词句意义,所以同一个词或句子的意义及所含感情色彩常因语境的不同而不同。语境既可以帮我们区分俚俗词和普通词,又可以帮助我们准确理解其意义。一般说来,只要仔细研究其语境,译者就不难发现俚俗表达法的特异之处。例如:在聚会后的对话里有时可以听到“He is dead drunk,and he is now driving the big bus.”在这句俚语中“driving the big bus”如果译为“开公共汽车”就会引起很大的疑虑。既然他都喝得烂醉如泥了,又怎么能去开大客车呢? 其实这里它描述的是一个醉汉在卫生间里手扶形似方向盘的马桶边缘呕吐的样子,所以本句则应该译为“他喝得烂醉,在卫生间里扶着‘方向盘’大吐呢。”再例如:“He got a crush on Mary ever since high school.”在这个句子中“get a crush on somebody”可能就会成为一些译者的拦路虎,这里的“crush”就不再是它原来字面“压碎、碾碎”的意思,而是“迷上某人、迷恋某人、喜欢某人”之意。
三、俚语在导游工作中的使用
俚语在导游语言中的使用要注意说话的场合,对象和内容。一名合格的涉外工作者应该清楚地知道什么时候使用和选用什么样的俚语。在严肃、庄严的正式场合不应使用俚语,对于长辈、贵宾、女士也要慎用俚语。当然很多导游工作是在非正式的场合下进行的,为了活跃气氛、交流感情可以使用适当的俚语,使得游客感到轻松自在。在同样的情况下,使用不同的俚语给游客的感觉也是不同的。例如:有两位导游在上团时看见厕所,说了不同的俚语给游客的印象截然不同。第一位说:“Anybody wants to take a leak?,”(有人要撒尿吗)游客愕然。第二位说:“Does anybody want the happy house? ”(有人去卫生间吗)这里的happy house使用,既符合外国游客的说话习惯又不生硬,游客们会心一笑。可见俚语的恰当使用更为重要。所以,涉外导游应该积极地面对学习和恰当使用俚语的问题。
在涉外的 旅游 工作中,对于俚语问题人们的观点不一,有些导游愿意学习和使用,有些人认为俚语难登大雅之堂。但是从实际工作的需要出发,我们必须正视俚语的存在,并善加利用,避免因文化的差异、不同语言形式的运用给我们的导游工作带来不便,同时也可恰当的使用俚语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