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医学杂志

期刊简介

  《法医学杂志》(CN 31-1472/R,ISSN 1004-5619)创刊于1985年7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主管、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主办,是我国第一本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法医学专业学术刊物。本刊创刊时为每期48页季刊,1996年改为每期64页,2005年改为每期80页,2006年变更为每期80页双月刊。2009年起正文纸张由80克双胶纸改为80克UPM雅光纸,采用了图文混排方式。

  《法医学杂志》的办刊宗旨为:提供法医学及其相关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等信息,为维护司法公正、贯彻依法治国的方略服务,促进国内外同行的学术交流和本学科的发展。

  《法医学杂志》刊登的主要内容包括:法医病理学、法医临床学、法医物证学、司法精神病学、法医毒理学、法医昆虫学和毒(药)物分析、医疗纠纷、医疗事故的法医学鉴定以及交通事故鉴定等现代司法鉴定科学方面的最新成果和动态。既刊登大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大型项目资助的创新性科研成果,也刊登许多对实际鉴定工作大有帮助的实用性技术和经验交流类文章,全面地为法医工作者提供科研、教学、检案等方面的新动向、新进展、新技术、新经验。

  开设的栏目有:研究论著、技术与应用、案例分析、经验交流、医疗纠纷、疑难案例报道、综述、专题讲座和教育培训等。

  主要作者和读者群为:公安、检察、法院、司法行政系统等部门的法医工作者,各类司法鉴定机构中的法医学鉴定人,高校法医院系、法律系的师生,卫生医疗单位的医务人员和法律工作者。

  本刊编辑部多年来奉行高水平、高质量、高品位的办刊方针,在办刊中严格执行有关国家标准和规范以及审校制度,编辑人员对稿件的处理精益求精。录用文章学术水平高,实用性强,栏目内容丰富,版面设计合理,图表制作精确,印刷装帧精良,深受法医学界专业人员、高校师生及司法鉴定领域中相关人员的欢迎和认可。为促进法医学学科发展、提高本学科的科研和检案水平以及法医学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刊自1997年被美国生物医学文献资料数据库MEDLINE收录,是中国第一也是目前唯一一本进入该数据库的法医学类期刊。自1999年起陆续被《万方数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全文收录;被全国医学综合性检索工具《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列为核心期刊收录;获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2008年起本刊被确定为荷兰医学文摘(EMBASE)数据库收录期刊和中国《全国报刊索引》核心期刊。2009年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收录。2011年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2012年被Elsevier公司二次文献数据库(Scopus)收录。2013年 超星数字期刊。2015年 第四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武大版)(2015-2016)》中,被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2016年4月《法医学杂志》被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AMI)》的引文数据库收录为来源刊;10月,获准加入WHO西太平洋区医学索引(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 Index Medicus, WPRIM)。

  根据期刊引证报告最新统计,《法医学杂志》影响因子逐年上升,目前在法医学类期刊中,其影响因子名列榜首。

               

糖原贮积病

时间:2024-12-20 16:48:20

糖原贮积病(glycogen storage disease, GSD),又称糖原累积症、糖原病(glycogen disease)、糖原代谢病(glycogenoses),是因肝、肌肉和脑组织的糖原代谢中某些酶的缺乏,使糖原火罐网不能正常分解或合成,在组织中沉积结构和数量异常糖原的一组隐性遗传性糖原代谢紊乱疾病。此病于1928、1929年由荷兰的几位医生最早发现,多数是糖原分解酶缺乏,糖原在组织中分解障碍而沉积过多;极少数则是由于糖原合成酶缺乏,表现为组织中糖原贮存过少本病累及多器官组织,主要为肝脏、肾脏心脏和肌肉,大多表现为低血糖。本病分为肝-低血糖性糖原贮积病及肌-能量障碍性糖原贮积病两大类。  

病因

糖原贮积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磷酸化酶激酶缺乏型则是X-性连锁遗传。  

主要表现

糖原贮积病主要表现为肝大低血糖鶒,包括Ⅰa型(葡萄糖-6-磷酸酶缺乏)及更罕见的Ⅰb型(G-6-P微粒体转移酶缺乏)Ⅲ型,Ⅵ型和伴X染色体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鶒的磷酸酶b激酶缺乏。肌-能量障碍性糖原贮积病主要表现为肌肉萎缩、肌张力低下、运动障碍,包括Ⅴ型,Ⅶ型,磷酸甘油变位酶缺乏和LDHM亚单位缺乏另有Ⅱ型、Ⅳ型等。

1.Ⅰ型糖原贮积病 临床最常见,由于缺乏葡萄糖-6-磷酸酶,不能将6-磷酸葡萄糖水解为葡萄糖。主要表现: (1)空腹诱发严重低血糖患儿出生后即出现低血糖鶒,惊厥以至昏迷。长期低血糖影响脑细胞发育,智力低下,多于2岁内死亡 (2)伴酮症和乳酸性酸中毒。 (3)高脂血症,臀和四肢伸面有黄色瘤向心性肥胖,腹部膨隆,体型呈“娃娃”状。 (4)高尿酸血症。 (5)肝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大量糖原沉积。新生儿期即出现肝脏肿大,肾脏增大。当成长为成人,可出现单发或多发肝腺瘤,进行性肾小球硬化、肾功能衰竭。 (6)生长迟缓,形成侏儒状态。

2.Ⅱ型糖原贮积病 全身组织均有糖原沉积,尤其是心肌糖原浸润肥大明显健康搜索。婴儿型,最早于出生后1个月发病,很少生存到1岁面容似克汀病,舌大,呛咳,呼吸困难,2岁前死于心肺功能衰竭青少年型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成人型表现为骨骼肌无力。

3.Ⅲ型糖原贮积病 堆积多分支糖原火罐网,又称界限糊精病。主要表现: (1)低血糖:较Ⅰ型轻微 (2)肝脏大,可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 (3)生长延迟。

4.Ⅳ型糖原贮积病 堆积少分支糖原,又称支链淀粉病。肝大、肝硬化,生长障碍,肌张力低,如初生婴儿有肝硬化者应除外本病。患儿多于1周岁内死于心脏和肝脏衰竭。

5.Ⅴ型糖原贮积病 因肌肉缺乏磷酸化酶患者肌肉中虽有高含量糖原但运动后血中少或无乳酸健康搜索。多青少年发病火罐网,中度运动不能完成,小量肌肉活动不受限制,肌肉易疲劳,肌痉挛,有肌球蛋白尿。

6.Ⅵ型糖原贮积病 主要表现为肝大低血糖较轻或无。

7.Ⅶ型糖原贮积病 运动后肌肉疼痛痉挛,有肌球蛋白尿。轻度非球形红细胞溶血性贫血

8.磷酸酶b激酶缺乏症(Ⅷ或Ⅸ型) 肝大,偶有空腹低血糖,生长迟缓,青春期自行缓解

9.Ⅹ型糖原贮积病 肝脏、肌肉糖原沉积,肝脏肿大,空腹低血糖肌肉痉挛,一定程度智力低下。

10.O型为糖原合成酶缺乏 患者通常出现空腹低血糖,高血酮,肌肉痉挛和一定程度鶒的智力障碍易与低血糖性酮症相混淆。  

诊断

1.Ⅰ型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肝大、空腹低血糖、身材矮小、肥胖等。 (2)血液生化检查:空腹血糖低血三酰甘油及胆固醇升高,血乳酸、尿酸升高。 (3)胰高糖素试验:胰高糖素0.5mg肌内注射,每15分钟测血糖持续2h,正常人10~20min后空腹血糖可上升3~4mmol/L,本病患者上升<0.1mmol/L2h内血糖仍不升高,乳酸上升3~6mmol/L,并加重已有的乳酸性酸中毒鶒,血pH值降低 (4)肝穿刺活检:是本病确诊依据测定患者肝糖原常超过正常值6%火罐网葡萄糖-6-磷酸酶活性降低以至缺失,细胞核内有大量糖原沉积。 (5)果糖或半乳糖转变为葡萄糖试验:迅速静脉输注果糖(0.5g/kg)或半乳糖(1g/kg)配制的25%溶液,每10分钟取血1次共1h,测定血葡萄糖、乳糖、果糖、半乳糖含量,患者血葡萄糖不升高,而乳酸明显上升。 (6)骨骼X线检查:可见骨骺出现延迟及骨质疏松健康搜索。

2.Ⅱ型诊断依据 (1)症状和体征:患儿生长发育落后,心脏肥大,肌肉松弛。 (2)肌酸磷酸酶和醛缩酶增高。 (3)确诊依赖肌肉、肝脏活检,电镜示糖原颗粒沉积,缺乏α14-葡萄糖苷酶皮肤活检成纤维细胞培养也无此酶的存在。 (4)早期妊娠时羊水细胞中可见糖原颗粒。

3.Ⅲ型诊断依据 (1)症状和体征:肝大、肌无力。 (2)胰高糖素试验:清晨空腹肌内注射0.5mg后,患者血糖不升或上升很少;进食2h后肌内注射0.5mg,血糖可上升3~4mmol/L,血乳酸浓度不变。 (3)肝脏或肌肉活检:用碘测定呈紫色反应,证实有界限糊精存在。也可作红细胞白细胞加碘检测。 (4)红细胞、白细胞淀粉α1,6-葡萄糖苷酶活性测定。

4.Ⅳ型诊断依据 患儿有肝硬化,肝脾肿大,黄疸和腹水肝组织碘试验淀粉呈紫色反应者为阳性

5.Ⅴ型诊断依据 (1)症状和体征:肌肉活动受限,肌痉挛等。 (2)束臂运动试验火罐网:患者上臂扎血压带,打气使气带压力达收缩期血压以阻断血流,然后让病人伸曲手指反复运动1min,于运动前后测该臂血乳酸,正常人运动后乳酸增高,而患者血乳酸不升高 (3)肌肉活检显示肌糖原累积、肌磷酸化酶缺乏。

6.Ⅵ型诊断依据 (1)症状和体征:肝大,可有低血糖发生。 (2)空腹或餐后注射胰高糖素不能使血糖升高 (3)肝活检糖原含量高,磷酸化酶活性低。白细胞中此酶活性低。

7.Ⅶ型诊断依据 (1)症状和体征:同Ⅴ型 (2)肌肉活检缺乏磷酸果糖激酶,红细胞中此酶活性低鶒。

8.磷酸酶b激酶缺乏诊断依据 ①症状和体征:如肝大等。②测定白细胞或肝细胞酶活性降低

9.Ⅹ型诊断依据 ①肝大。②胰高糖素试验阳性。③肝脏或肌肉活检。

10.O型诊断依据 ①症状和体征②胰高糖素试验:空腹试验无反应,餐后呈高血糖反应。③餐后肝脏活检肝糖原含量低于肝湿重0.5%。④红细胞糖原合成酶活性检测。

鉴别诊断

本病主要应与其他的代谢障碍性疾病相鉴别鉴别的关键在于受累组织或器官的活检、酶学检查以及染色体检查等。  

治疗

Ⅰ型 (1)防治低血糖:急性发作时立即静脉注射25%葡萄糖,维持血糖于2.22~6.66mmol/L。每2~3小时进食高蛋白、低脂肪饮食1次。 (2)防治酸中毒:血乳酸高,应服碳酸氢钠。 (3)防治感染。 (4)别嘌醇(别嘌呤醇)治疗高尿酸血症。 2.Ⅱ型目前尚无有效疗法。 3.Ⅲ型进食宜少量多餐,高蛋白饮食限制脂肪和总热量试用苯妥英(苯妥英钠)防治低血糖。 4.Ⅴ型 ①避免疲劳和剧烈运动。②运动前预备葡萄糖或果糖或给予异丙肾上腺素。 5.Ⅵ型 宜高蛋白饮食少量多餐。苯妥英(苯妥英钠)防治低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