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法医学杂志》(CN 31-1472/R,ISSN 1004-5619)创刊于1985年7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主管、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主办,是我国第一本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法医学专业学术刊物。本刊创刊时为每期48页季刊,1996年改为每期64页,2005年改为每期80页,2006年变更为每期80页双月刊。2009年起正文纸张由80克双胶纸改为80克UPM雅光纸,采用了图文混排方式。
《法医学杂志》的办刊宗旨为:提供法医学及其相关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等信息,为维护司法公正、贯彻依法治国的方略服务,促进国内外同行的学术交流和本学科的发展。
《法医学杂志》刊登的主要内容包括:法医病理学、法医临床学、法医物证学、司法精神病学、法医毒理学、法医昆虫学和毒(药)物分析、医疗纠纷、医疗事故的法医学鉴定以及交通事故鉴定等现代司法鉴定科学方面的最新成果和动态。既刊登大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大型项目资助的创新性科研成果,也刊登许多对实际鉴定工作大有帮助的实用性技术和经验交流类文章,全面地为法医工作者提供科研、教学、检案等方面的新动向、新进展、新技术、新经验。
开设的栏目有:研究论著、技术与应用、案例分析、经验交流、医疗纠纷、疑难案例报道、综述、专题讲座和教育培训等。
主要作者和读者群为:公安、检察、法院、司法行政系统等部门的法医工作者,各类司法鉴定机构中的法医学鉴定人,高校法医院系、法律系的师生,卫生医疗单位的医务人员和法律工作者。
本刊编辑部多年来奉行高水平、高质量、高品位的办刊方针,在办刊中严格执行有关国家标准和规范以及审校制度,编辑人员对稿件的处理精益求精。录用文章学术水平高,实用性强,栏目内容丰富,版面设计合理,图表制作精确,印刷装帧精良,深受法医学界专业人员、高校师生及司法鉴定领域中相关人员的欢迎和认可。为促进法医学学科发展、提高本学科的科研和检案水平以及法医学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刊自1997年被美国生物医学文献资料数据库MEDLINE收录,是中国第一也是目前唯一一本进入该数据库的法医学类期刊。自1999年起陆续被《万方数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全文收录;被全国医学综合性检索工具《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列为核心期刊收录;获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2008年起本刊被确定为荷兰医学文摘(EMBASE)数据库收录期刊和中国《全国报刊索引》核心期刊。2009年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收录。2011年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2012年被Elsevier公司二次文献数据库(Scopus)收录。2013年 超星数字期刊。2015年 第四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武大版)(2015-2016)》中,被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2016年4月《法医学杂志》被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AMI)》的引文数据库收录为来源刊;10月,获准加入WHO西太平洋区医学索引(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 Index Medicus, WPRIM)。
根据期刊引证报告最新统计,《法医学杂志》影响因子逐年上升,目前在法医学类期刊中,其影响因子名列榜首。
2025年药店新规:执业药师必配与处方药实名制
时间:2025-06-30 11:19:15
2025年7月1日起,我国药品零售行业将迎来两项关键性新规的全面落地,这些变化犹如一剂“强效处方”,直接重塑药店的运营模式与服务标准。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这些政策既是用药安全的“防护网”,也是医保基金合规使用的“监测仪”。
执业药师配备:从“可选项”到“必答题”
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最新要求,经营处方药和甲类非处方药的零售药店必须配备执业药师,其角色堪比药品质量的“守门人”。执业药师需承担处方审核、用药指导等专业职责,确保患者不误服、不错服药物。考虑到部分地区人才短缺的现实,政策允许过渡期内由其他药学技术人员暂代职责,但这一窗口期最迟不超过2025年底。例如,一家连锁药店若未能在7月前完成药师配备,需向省级药监部门报备并启动过渡方案,但过渡期后仍需达标,否则面临整改风险。
对于仅销售乙类非处方药的药店,政策稍显宽松,可配备经考核合格的业务人员,但需通过药品监督部门的资质审核。这一差异化设计,既保障了基础用药安全,也为小微药店留出生存空间。
处方药销售实名制:每一片药都有“身份证”
新规另一核心是处方药销售的全程追溯。药店需建立实名登记制度,记录购买者姓名、身份证号、药品名称及数量等信息,形成完整的“药品溯源链”。这一措施如同为每盒处方药贴上“电子追踪器”,既能遏制滥用抗生素等高风险药物,也能防止医保卡盗刷等违规行为。例如,某患者购买降压药时,药店需核对处方并登记身份信息,确保“人、证、药”三统一。
值得注意的是,线上线下销售均需遵守一致性原则。网络平台展示处方药时,必须与非处方药分区,且禁止直接弹出购买链接,避免误导消费者。
扫码结算与医保安全:从“人工核验”到“智能拦截”
同步实施的还有医保药品扫码结算强制令。所有医保定点药店销售目录内药品时,必须扫码录入系统,相当于为医保基金加装“防火墙”。通过实时数据对接,系统可自动识别假冒药品或异常交易,从源头堵住“骗保漏洞”。例如,某药店试图销售医保目录外药品却谎报为目录内品种,扫码后将被系统自动拒付,并触发监管警报。
合规成本与行业洗牌:小药店的“生存算术题”
新规在提升行业规范的同时,也带来人力与设备投入的压力。一家中型药店若需新增1名执业药师,年均人力成本约增加8万-12万元;而扫码系统及实名登记软件的部署费用约2万-5万元。这可能导致部分小型药店选择转型为乙类非处方药专营店,或通过加盟连锁分摊成本。
对于消费者而言,新规实施后购药流程可能延长几分钟,但换来的将是更安全的用药环境和更透明的医保消费。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所言:“政策不是枷锁,而是让行业从‘野蛮生长’转向‘精耕细作’的犁铧。”未来,药店的核心竞争力将从价格战转向专业服务能力,而患者也将成为这场变革的最大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