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医学杂志

期刊简介

  《法医学杂志》(CN 31-1472/R,ISSN 1004-5619)创刊于1985年7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主管、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主办,是我国第一本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法医学专业学术刊物。本刊创刊时为每期48页季刊,1996年改为每期64页,2005年改为每期80页,2006年变更为每期80页双月刊。2009年起正文纸张由80克双胶纸改为80克UPM雅光纸,采用了图文混排方式。

  《法医学杂志》的办刊宗旨为:提供法医学及其相关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等信息,为维护司法公正、贯彻依法治国的方略服务,促进国内外同行的学术交流和本学科的发展。

  《法医学杂志》刊登的主要内容包括:法医病理学、法医临床学、法医物证学、司法精神病学、法医毒理学、法医昆虫学和毒(药)物分析、医疗纠纷、医疗事故的法医学鉴定以及交通事故鉴定等现代司法鉴定科学方面的最新成果和动态。既刊登大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大型项目资助的创新性科研成果,也刊登许多对实际鉴定工作大有帮助的实用性技术和经验交流类文章,全面地为法医工作者提供科研、教学、检案等方面的新动向、新进展、新技术、新经验。

  开设的栏目有:研究论著、技术与应用、案例分析、经验交流、医疗纠纷、疑难案例报道、综述、专题讲座和教育培训等。

  主要作者和读者群为:公安、检察、法院、司法行政系统等部门的法医工作者,各类司法鉴定机构中的法医学鉴定人,高校法医院系、法律系的师生,卫生医疗单位的医务人员和法律工作者。

  本刊编辑部多年来奉行高水平、高质量、高品位的办刊方针,在办刊中严格执行有关国家标准和规范以及审校制度,编辑人员对稿件的处理精益求精。录用文章学术水平高,实用性强,栏目内容丰富,版面设计合理,图表制作精确,印刷装帧精良,深受法医学界专业人员、高校师生及司法鉴定领域中相关人员的欢迎和认可。为促进法医学学科发展、提高本学科的科研和检案水平以及法医学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刊自1997年被美国生物医学文献资料数据库MEDLINE收录,是中国第一也是目前唯一一本进入该数据库的法医学类期刊。自1999年起陆续被《万方数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全文收录;被全国医学综合性检索工具《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列为核心期刊收录;获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2008年起本刊被确定为荷兰医学文摘(EMBASE)数据库收录期刊和中国《全国报刊索引》核心期刊。2009年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收录。2011年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2012年被Elsevier公司二次文献数据库(Scopus)收录。2013年 超星数字期刊。2015年 第四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武大版)(2015-2016)》中,被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2016年4月《法医学杂志》被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AMI)》的引文数据库收录为来源刊;10月,获准加入WHO西太平洋区医学索引(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 Index Medicus, WPRIM)。

  根据期刊引证报告最新统计,《法医学杂志》影响因子逐年上升,目前在法医学类期刊中,其影响因子名列榜首。

               

脚气反复发作的防治策略

时间:2025-07-02 14:25:46

夏日的闷热让许多人的鞋袜成了真菌滋生的温床,脚趾缝间悄然蔓延的瘙痒感,像隐形的藤蔓缠绕着生活。那些藏在药箱深处的抗真菌药膏,明明遵循说明书涂抹却总在两周后再度失效,这种循环恰似西西弗斯推石上山——治疗从未停止,复发永无止境。人们往往将反复不愈归咎于药物失效,却忽视了脚气治疗的本质是环境改造工程。

解密真菌的生存密码

引起脚气的皮肤癣菌属于自然界最顽强的定居者,它们以人类脚部脱落的角质蛋白为食,在潮湿温暖的环境中能形成复杂的菌丝结构。这类微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力远超想象:当外用药膏杀死表层真菌时,深藏在角质层内的休眠孢子正蛰伏待发。更棘手的是,真菌会分泌角质溶解酶,如同钥匙般打开皮肤屏障,在表皮深层构建生物膜防护罩,使得常规药物难以穿透。

治疗误区中的三个盲点

盲目依赖药物突击战

抗真菌药膏确实能快速缓解瘙痒脱皮症状,但多数患者会在症状减轻后立即停药。这种「见好就收」的用药方式,如同火灾时仅扑灭明火却忽视阴燃点,残留的真菌在停药后迅速重建群落。完整的治疗周期应持续4-6周,即使表皮症状消失仍需巩固治疗,确保彻底清除真菌。

忽略鞋袜的二次污染

穿着同一双运动鞋涂抹药膏,相当于在消毒后的伤口反复涂抹带菌纱布。真菌孢子能在棉纤维缝隙中存活数月,汗液浸润的鞋垫更是天然的培养基。曾有实验显示,未彻底消毒的鞋子在使用抗真菌喷雾后,24小时内真菌存活率仍高达37%。

皮肤屏障的修复盲区

反复发作的脚气会导致角质层防御功能瓦解,形成细小的皲裂伤口。这些微观裂口如同为真菌开设的VIP通道,使得再感染概率倍增。夜间涂抹尿素软膏修复角质层,相当于为皮肤重建「防盗门」,比单纯杀菌更能阻断复发循环。

构建防复发生态系统

湿度控制的时空艺术

选择鞋袜如同为双脚挑选会呼吸的盔甲,含银纤维的除臭袜能形成静电屏障抑制菌群,午后更换袜子的频率应像手机充电般规律。透气的网眼鞋设计需兼顾支撑性,避免前脚掌形成高压湿热区——这个不足20平方厘米的区域,往往是真菌爆发的起始点。

清洁工程的精细维度

洗脚时40℃的水温是打开毛孔的最佳温度,配合软毛刷轻柔清理趾缝,相当于为皮肤做深度大扫除。值得关注的是,沐浴后趾缝残留的水珠需要用棉片「点吸」而非粗暴擦拭,这种看似繁琐的操作,能减少80%的交叉感染风险。

环境消毒的降维打击

紫外线消毒鞋柜的原理类似阳光暴晒的升级版,波长265nm的UVC光线能穿透真菌细胞核破坏DNA链。对于顽固污染的鞋子,可将浸透酒精的纱布团塞入鞋腔,套上密封袋置于冰箱冷冻层——低温环境下真菌孢子的存活率会断崖式下跌。

特殊场景的防御策略

健身房更衣室的地面是真正的「真菌沼泽」,此处穿着的防滑袜应具备隔离层设计。出差时携带的折叠拖鞋需选择光面TPU材质,其无缝结构让真菌无处藏身。当脚部出现水泡时,用单丝手术缝线引流水液能最大限度保留保护性表皮,比直接挑破更利于愈合。

治疗进程中的预警信号

指甲边缘出现黄白色浑浊带,提示真菌可能已向甲沟迁移。此时需将药膏涂抹范围扩展至足弓,如同建立防疫缓冲区。体温升高伴随脚部红肿,则是细菌混合感染的烽火台,这种状况下单纯抗真菌治疗如同灭火不用水,必须配合抗生素干预。

脚气的彻底治愈是微生物学与行为医学的双重胜利。当我们将治疗视角从「消灭真菌」转向「改造菌群生存环境」,那些顽固的脱皮和瘙痒终将消退在重建的生态平衡中。记住,真正终结脚气复发的钥匙,始终藏在每日穿脱鞋袜的细节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