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医学杂志

期刊简介

  《法医学杂志》(CN 31-1472/R,ISSN 1004-5619)创刊于1985年7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主管、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主办,是我国第一本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法医学专业学术刊物。本刊创刊时为每期48页季刊,1996年改为每期64页,2005年改为每期80页,2006年变更为每期80页双月刊。2009年起正文纸张由80克双胶纸改为80克UPM雅光纸,采用了图文混排方式。

  《法医学杂志》的办刊宗旨为:提供法医学及其相关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等信息,为维护司法公正、贯彻依法治国的方略服务,促进国内外同行的学术交流和本学科的发展。

  《法医学杂志》刊登的主要内容包括:法医病理学、法医临床学、法医物证学、司法精神病学、法医毒理学、法医昆虫学和毒(药)物分析、医疗纠纷、医疗事故的法医学鉴定以及交通事故鉴定等现代司法鉴定科学方面的最新成果和动态。既刊登大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大型项目资助的创新性科研成果,也刊登许多对实际鉴定工作大有帮助的实用性技术和经验交流类文章,全面地为法医工作者提供科研、教学、检案等方面的新动向、新进展、新技术、新经验。

  开设的栏目有:研究论著、技术与应用、案例分析、经验交流、医疗纠纷、疑难案例报道、综述、专题讲座和教育培训等。

  主要作者和读者群为:公安、检察、法院、司法行政系统等部门的法医工作者,各类司法鉴定机构中的法医学鉴定人,高校法医院系、法律系的师生,卫生医疗单位的医务人员和法律工作者。

  本刊编辑部多年来奉行高水平、高质量、高品位的办刊方针,在办刊中严格执行有关国家标准和规范以及审校制度,编辑人员对稿件的处理精益求精。录用文章学术水平高,实用性强,栏目内容丰富,版面设计合理,图表制作精确,印刷装帧精良,深受法医学界专业人员、高校师生及司法鉴定领域中相关人员的欢迎和认可。为促进法医学学科发展、提高本学科的科研和检案水平以及法医学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刊自1997年被美国生物医学文献资料数据库MEDLINE收录,是中国第一也是目前唯一一本进入该数据库的法医学类期刊。自1999年起陆续被《万方数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全文收录;被全国医学综合性检索工具《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列为核心期刊收录;获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2008年起本刊被确定为荷兰医学文摘(EMBASE)数据库收录期刊和中国《全国报刊索引》核心期刊。2009年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收录。2011年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2012年被Elsevier公司二次文献数据库(Scopus)收录。2013年 超星数字期刊。2015年 第四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武大版)(2015-2016)》中,被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2016年4月《法医学杂志》被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AMI)》的引文数据库收录为来源刊;10月,获准加入WHO西太平洋区医学索引(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 Index Medicus, WPRIM)。

  根据期刊引证报告最新统计,《法医学杂志》影响因子逐年上升,目前在法医学类期刊中,其影响因子名列榜首。

               

CXO行业复苏:政策与订单双驱动

时间:2025-07-15 14:40:58

政策东风与订单回暖:CXO行业“至暗时刻”后的价值重估

2025年上半年的中国CXO(医药外包服务)行业,上演了一场从估值谷底到强势反弹的逆转剧情。药明康德最新财报显示,其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20.6%至208亿元,净利润预盈63亿元,成为行业“极少数”能赋能全球6000家客户的巨头。与此同时,美迪西因45件新药通过中国NMPA临床试验审批、10件获美国FDA批准的亮眼成绩,股价迎来暴涨。这一轮行情背后,是政策红利与订单复苏的双重共振,更标志着市场对CXO行业逻辑的重新审视。

政策松绑:从“生物安全法案”到国内扶持

美国《生物安全法案》的修改版一度被视为悬在药明康德等企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限制其与美国实体的合作。但国内监管部门的快速反应成为转折点——优化后的政策明确鼓励CRO行业良性发展,通过规范委托生产管理、共线标准等细节,为行业注入确定性。这种“外紧内松”的格局,反而加速了国内CXO企业的业务重心调整。例如药明康德通过扩大欧洲及新兴市场客户占比,抵消了部分美国市场的潜在风险,其持续经营业务收入仍实现24.2%的高增长。

政策暖风还体现在对创新药的倾斜上。国内药企研发投入持续加码,带动CXO订单从临床前研究向后期临床试验延伸。美迪西凭借临床前综合研发服务的优势,近期与Oncotelic合作核药项目,进一步巩固其技术壁垒。行业分析师指出:“政策从‘管束’转向‘引导’,相当于给CXO企业发了一张长期饭票。”

订单复苏:从“产能过剩”到“接单接到手软”

2024年CXO行业曾因全球生物医药融资寒冬陷入“产能过剩”焦虑,但2025年的订单反弹远超预期。药明康德3万人的研发团队支撑了全球6000家客户的需求,其规模化效应使得单客户成本下降15%以上,形成“越大的玩家越能吃到红利”的马太效应。美迪西则通过差异化竞争,在细分领域如ADC(抗体偶联药物)和核药研发中拿下高毛利订单,其临床试验申报经验成为吸引中小型Biotech公司的关键。

订单结构的变化同样值得关注。康龙化成和泰格医药的财报显示,国内药企委托占比从2024年的35%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48%,反映国产创新药崛起对产业链的拉动。某基金经理形容:“这就像外卖平台突然发现,原本只服务高端餐厅的厨师,现在连街边小吃店都抢着下单。”

估值修复:从“杀逻辑”到“重估天花板”

CRO行业的估值修复并非简单反弹,而是市场对其商业模式的再认知。一方面,头部企业如药明康德的盈利能力证明,CXO并非单纯“卖人力”的苦生意,其技术赋能属性可对标科技企业——药明康德208亿元营收中,约40%来自高附加值的药物发现与工艺开发。另一方面,美迪西等第二梯队企业通过垂直领域突破,市盈率从2024年的25倍跃升至当前的40倍,与创新药企的估值差距显著缩小。

但风险犹存。美国政策的不确定性仍可能扰动海外收入占比超60%的药明康德;而中小CXO企业若无法快速建立技术护城河,可能在新一轮行业洗牌中掉队。不过,多数机构认为,随着中国创新药全球份额的提升,CXO行业的“中国优势”将逐步从成本导向转向技术导向,天花板远未见顶。

尾声:CXO的“新常态”与长期命题

药明康德和美迪西的爆发,本质上是行业从“被动承压”到“主动破局”的缩影。政策与订单的共振下,CXO企业需要回答的新命题是:如何将短期业绩转化为可持续的竞争力?答案或许藏在两个维度——全球化布局的弹性(如药明康德的6000家客户网络),以及技术深耕的锐度(如美迪西的ADC领域积淀)。这场转运,终究是留给有准备者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