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医学杂志

期刊简介

  《法医学杂志》(CN 31-1472/R,ISSN 1004-5619)创刊于1985年7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主管、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主办,是我国第一本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法医学专业学术刊物。本刊创刊时为每期48页季刊,1996年改为每期64页,2005年改为每期80页,2006年变更为每期80页双月刊。2009年起正文纸张由80克双胶纸改为80克UPM雅光纸,采用了图文混排方式。

  《法医学杂志》的办刊宗旨为:提供法医学及其相关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等信息,为维护司法公正、贯彻依法治国的方略服务,促进国内外同行的学术交流和本学科的发展。

  《法医学杂志》刊登的主要内容包括:法医病理学、法医临床学、法医物证学、司法精神病学、法医毒理学、法医昆虫学和毒(药)物分析、医疗纠纷、医疗事故的法医学鉴定以及交通事故鉴定等现代司法鉴定科学方面的最新成果和动态。既刊登大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大型项目资助的创新性科研成果,也刊登许多对实际鉴定工作大有帮助的实用性技术和经验交流类文章,全面地为法医工作者提供科研、教学、检案等方面的新动向、新进展、新技术、新经验。

  开设的栏目有:研究论著、技术与应用、案例分析、经验交流、医疗纠纷、疑难案例报道、综述、专题讲座和教育培训等。

  主要作者和读者群为:公安、检察、法院、司法行政系统等部门的法医工作者,各类司法鉴定机构中的法医学鉴定人,高校法医院系、法律系的师生,卫生医疗单位的医务人员和法律工作者。

  本刊编辑部多年来奉行高水平、高质量、高品位的办刊方针,在办刊中严格执行有关国家标准和规范以及审校制度,编辑人员对稿件的处理精益求精。录用文章学术水平高,实用性强,栏目内容丰富,版面设计合理,图表制作精确,印刷装帧精良,深受法医学界专业人员、高校师生及司法鉴定领域中相关人员的欢迎和认可。为促进法医学学科发展、提高本学科的科研和检案水平以及法医学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刊自1997年被美国生物医学文献资料数据库MEDLINE收录,是中国第一也是目前唯一一本进入该数据库的法医学类期刊。自1999年起陆续被《万方数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全文收录;被全国医学综合性检索工具《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列为核心期刊收录;获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2008年起本刊被确定为荷兰医学文摘(EMBASE)数据库收录期刊和中国《全国报刊索引》核心期刊。2009年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收录。2011年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2012年被Elsevier公司二次文献数据库(Scopus)收录。2013年 超星数字期刊。2015年 第四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武大版)(2015-2016)》中,被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2016年4月《法医学杂志》被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AMI)》的引文数据库收录为来源刊;10月,获准加入WHO西太平洋区医学索引(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 Index Medicus, WPRIM)。

  根据期刊引证报告最新统计,《法医学杂志》影响因子逐年上升,目前在法医学类期刊中,其影响因子名列榜首。

               

罕见病例报告撰写与伦理规范

时间:2025-07-16 17:47:42

从临床异常到科研线索的转化

本例患者为35岁男性,主诉反复发热、咳嗽、乏力,体温峰值达39.5℃,病程呈现“体温过山车”特征。入院后初步排查显示,患者无典型细菌感染指标升高(如C反应蛋白轻度上升),胸片未见肺浸润阴影,但血管纹理增强,需警惕非典型病原体或罕见病可能。这一阶段的关键在于从常见病“迷雾”中识别异常信号:例如,患者虽存在发热、咽痛等流感样症状,但缺乏肌肉酸痛、腹泻等典型流感伴随表现,需结合病程反复性(类似网页3中长达19个月的发热案例)及影像学特征展开鉴别诊断。

伦理审查的三重防火墙

撰写医学案例报告前,需率先通过伦理审查的“三重关卡”。第一重是机构伦理委员会的审批,确保研究不侵犯患者隐私权;第二重是知情同意书的签署,本例需特别说明患者数据可能用于学术发表,并隐去可识别身份的信息(如居住地、职业);第三重是数据脱敏处理,例如将患者入院时间调整为模糊时间段,检验数值保留范围而非精确值。中国罕见病联盟指出,86种罕见病的诊疗指南已将伦理规范纳入核心框架,这为病例报告的科学性与合规性提供了双重保障。

罕见病例写作框架的黄金三角

10病例描写的精准颗粒度

以“显微镜式观察”呈现细节:例如描述患者发热曲线时,可比喻为“每日午后体温如潮汐规律性攀升”,同时对比治疗前后指标变化(如激素停用与体温反弹的关联性)。需避免流水账式记录,转而提炼具有诊断价值的“标志性事件”,如本例中扁桃体表面灰白色疱疹的出现与消失。

2.讨论部分的升维思考

从个案延伸至群体特征,可参考我国罕见病住院患者占比0.51%的宏观数据,比喻为“沙漠中的绿洲”——稀少却意义重大。结合本例,需探讨病毒性支气管炎与罕见免疫缺陷疾病的鉴别点,例如是否存在胸膜性疼痛、淋巴结进行性肿大等“分水岭症状”。

3.结论的价值锚点

强调病例对临床实践的启示:如反复发热患者需扩大检测范围(包括基因检测或自身抗体筛查),同时反思初始治疗方案(如网页4中激素使用的时机与撤药反应)。罕见病例报告的核心价值在于为“医学拼图”填补缺失片段,本例可能为不明原因发热的诊疗路径优化提供新线索。

从写作到发表的通关秘籍

投稿前需完成“四轮验证”:临床证据链完整性(如病理标本留存)、文献对比深度(至少引用3篇近五年类似病例)、伦理文件齐备性、期刊匹配度分析(优先选择开设“罕见病专栏”的期刊)。此外,可善用“数据可视化武器库”——将患者体温波动与治疗节点绘制为时间轴图表,使病程演变一目了然。据统计,含对比性图表的案例报告被引率提升27%,这种“一图胜千言”的策略能显著提升论文传播力。

(注:以上内容为示例框架,实际撰写需结合具体病例数据及最新文献拓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