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法医学杂志》(CN 31-1472/R,ISSN 1004-5619)创刊于1985年7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主管、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主办,是我国第一本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法医学专业学术刊物。本刊创刊时为每期48页季刊,1996年改为每期64页,2005年改为每期80页,2006年变更为每期80页双月刊。2009年起正文纸张由80克双胶纸改为80克UPM雅光纸,采用了图文混排方式。
《法医学杂志》的办刊宗旨为:提供法医学及其相关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等信息,为维护司法公正、贯彻依法治国的方略服务,促进国内外同行的学术交流和本学科的发展。
《法医学杂志》刊登的主要内容包括:法医病理学、法医临床学、法医物证学、司法精神病学、法医毒理学、法医昆虫学和毒(药)物分析、医疗纠纷、医疗事故的法医学鉴定以及交通事故鉴定等现代司法鉴定科学方面的最新成果和动态。既刊登大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大型项目资助的创新性科研成果,也刊登许多对实际鉴定工作大有帮助的实用性技术和经验交流类文章,全面地为法医工作者提供科研、教学、检案等方面的新动向、新进展、新技术、新经验。
开设的栏目有:研究论著、技术与应用、案例分析、经验交流、医疗纠纷、疑难案例报道、综述、专题讲座和教育培训等。
主要作者和读者群为:公安、检察、法院、司法行政系统等部门的法医工作者,各类司法鉴定机构中的法医学鉴定人,高校法医院系、法律系的师生,卫生医疗单位的医务人员和法律工作者。
本刊编辑部多年来奉行高水平、高质量、高品位的办刊方针,在办刊中严格执行有关国家标准和规范以及审校制度,编辑人员对稿件的处理精益求精。录用文章学术水平高,实用性强,栏目内容丰富,版面设计合理,图表制作精确,印刷装帧精良,深受法医学界专业人员、高校师生及司法鉴定领域中相关人员的欢迎和认可。为促进法医学学科发展、提高本学科的科研和检案水平以及法医学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刊自1997年被美国生物医学文献资料数据库MEDLINE收录,是中国第一也是目前唯一一本进入该数据库的法医学类期刊。自1999年起陆续被《万方数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全文收录;被全国医学综合性检索工具《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列为核心期刊收录;获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2008年起本刊被确定为荷兰医学文摘(EMBASE)数据库收录期刊和中国《全国报刊索引》核心期刊。2009年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收录。2011年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2012年被Elsevier公司二次文献数据库(Scopus)收录。2013年 超星数字期刊。2015年 第四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武大版)(2015-2016)》中,被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2016年4月《法医学杂志》被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AMI)》的引文数据库收录为来源刊;10月,获准加入WHO西太平洋区医学索引(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 Index Medicus, WPRIM)。
根据期刊引证报告最新统计,《法医学杂志》影响因子逐年上升,目前在法医学类期刊中,其影响因子名列榜首。
IgA肾病靶向疗法获批 填补20年空白
时间:2025-08-22 09:19:00
IgA肾病患者迎来重大治疗突破。2023年10月15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批准诺华研发的国内首个IgA肾病非免疫性疗法上市,这标志着我国慢性肾脏病治疗领域迈入精准靶向新时代。该疗法通过独特的作用机制,为长期依赖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提供了更安全的选择。
破冰之举:填补二十年治疗空白
作为全球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IgA肾病在我国发病率高达每10万人中就有40-50例。这种因免疫球蛋白A异常沉积引发的疾病,就像肾脏过滤网上不断堆积的垃圾,最终导致肾功能逐渐衰竭。传统治疗方案如同"大水漫灌"的免疫抑制治疗,不仅效果有限,还可能带来感染、骨质疏松等副作用。
诺华此次获批的疗法采用了完全不同的科学路径。其作用机制好比专门清理肾脏"滤网"的智能机器人,通过精准调节致病通路而非全面抑制免疫系统,实现了从"治标"到"治本"的跨越。临床数据显示,接受治疗的患者蛋白尿水平平均降低53%,肾功能衰退速度减缓40%,这个效果相当于为患者争取了额外8-10年的肾功能代偿期。
创新机制:靶向致病核心环节
该疗法的科学突破在于锁定了IgA肾病的关键致病环节——半乳糖缺陷型IgA1(Gd-IgA1)的产生。研究人员发现,这种异常蛋白就像"带刺的钩子",更容易在肾脏沉积并引发炎症反应。新疗法通过特异性抑制相关分子通路,使致病蛋白产量减少60%以上,从源头切断疾病进展链条。
与传统免疫抑制剂相比,这种靶向治疗具有显著优势。其副作用发生率降低75%,尤其适合青少年患者和育龄期女性。北京某三甲医院的肾内科主任比喻道:“这就像从地毯式轰炸升级为精确制导,既有效摧毁目标,又最大限度保护正常组织。”
临床价值:改写治疗指南的里程碑
随着该疗法获批,我国IgA肾病治疗格局将发生根本性改变。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专家指出,新方案有望成为中高风险患者的首选治疗,预计可使30%的患者避免进展至尿毒症。这对于每年新发的约5万病例而言,相当于阻止1.5万人走向透析或肾移植。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疗法对亚洲人群显示出更优的疗效数据。这可能与东亚地区特定的基因易感性有关,中国患者用药后肾功能稳定率比欧美人群高出15%。就像为中国人量身定制的"肾脏防护盾",为高发人群带来了精准医疗的福音。
市场影响:百亿蓝海迎来头部玩家
据行业分析,中国IgA肾病治疗市场潜在规模超过120亿元。诺华此次获批不仅抢占了先发优势,其创新的支付方案也值得关注。包括按疗效付费、患者援助计划等创新模式,将大幅提高用药可及性。预计该药物上市首年即可覆盖3万名患者,市场规模突破20亿元。
跨国药企和本土创新公司正在这一领域加速布局。目前全球有11个同类在研药物进入临床阶段,其中国内企业占4席。这种竞争态势如同"鲶鱼效应",将推动整个肾病治疗领域创新提速。有分析师预测,未来三年内IgA肾病靶向药物市场规模可能实现年均45%的复合增长。
患者福音:从生存到生活的转变
对患者群体而言,新疗法带来的不仅是医学指标的改善。28岁的教师王女士分享道:"以前每天要吃12粒药,现在减少到2粒,终于敢计划怀孕了。"这种转变印证了从"延长生存期"到"提高生活质量"的医疗进步。
随着更多真实世界数据的积累,该疗法还可能拓展至其他肾小球疾病领域。就像打开了一扇精准治疗的大门,为整个慢性肾脏病管理提供了新范式。专家建议,符合条件的患者应尽早进行基因检测和风险分层,通过个体化治疗获得最大临床收益。
站在医疗创新的转折点上,IgA肾病治疗的这次突破不仅是一个药物的上市,更预示着肾脏病领域治疗理念的根本变革。从被动防御到主动干预,从粗放治疗到精准打击,这条探索之路正在改写无数患者的生命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