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医学杂志

期刊简介

  《法医学杂志》(CN 31-1472/R,ISSN 1004-5619)创刊于1985年7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主管、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主办,是我国第一本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法医学专业学术刊物。本刊创刊时为每期48页季刊,1996年改为每期64页,2005年改为每期80页,2006年变更为每期80页双月刊。2009年起正文纸张由80克双胶纸改为80克UPM雅光纸,采用了图文混排方式。

  《法医学杂志》的办刊宗旨为:提供法医学及其相关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等信息,为维护司法公正、贯彻依法治国的方略服务,促进国内外同行的学术交流和本学科的发展。

  《法医学杂志》刊登的主要内容包括:法医病理学、法医临床学、法医物证学、司法精神病学、法医毒理学、法医昆虫学和毒(药)物分析、医疗纠纷、医疗事故的法医学鉴定以及交通事故鉴定等现代司法鉴定科学方面的最新成果和动态。既刊登大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大型项目资助的创新性科研成果,也刊登许多对实际鉴定工作大有帮助的实用性技术和经验交流类文章,全面地为法医工作者提供科研、教学、检案等方面的新动向、新进展、新技术、新经验。

  开设的栏目有:研究论著、技术与应用、案例分析、经验交流、医疗纠纷、疑难案例报道、综述、专题讲座和教育培训等。

  主要作者和读者群为:公安、检察、法院、司法行政系统等部门的法医工作者,各类司法鉴定机构中的法医学鉴定人,高校法医院系、法律系的师生,卫生医疗单位的医务人员和法律工作者。

  本刊编辑部多年来奉行高水平、高质量、高品位的办刊方针,在办刊中严格执行有关国家标准和规范以及审校制度,编辑人员对稿件的处理精益求精。录用文章学术水平高,实用性强,栏目内容丰富,版面设计合理,图表制作精确,印刷装帧精良,深受法医学界专业人员、高校师生及司法鉴定领域中相关人员的欢迎和认可。为促进法医学学科发展、提高本学科的科研和检案水平以及法医学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刊自1997年被美国生物医学文献资料数据库MEDLINE收录,是中国第一也是目前唯一一本进入该数据库的法医学类期刊。自1999年起陆续被《万方数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全文收录;被全国医学综合性检索工具《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列为核心期刊收录;获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2008年起本刊被确定为荷兰医学文摘(EMBASE)数据库收录期刊和中国《全国报刊索引》核心期刊。2009年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收录。2011年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2012年被Elsevier公司二次文献数据库(Scopus)收录。2013年 超星数字期刊。2015年 第四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武大版)(2015-2016)》中,被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2016年4月《法医学杂志》被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AMI)》的引文数据库收录为来源刊;10月,获准加入WHO西太平洋区医学索引(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 Index Medicus, WPRIM)。

  根据期刊引证报告最新统计,《法医学杂志》影响因子逐年上升,目前在法医学类期刊中,其影响因子名列榜首。

               

《生育友好医院建设指南(2025—2030年)》

时间:2025-08-27 17:52:34

一、政策定位  

2024 年中国总和生育率降至 1.05,为历史新低。国家卫健委联合发改委、财政部、住建部、医保局于 2025 年 3 月发布本指南,明确用 5 年时间把二三级公立医院产科全部建成“生育友好医院”,通过硬件升级、流程再造、支付改革、文化重塑,降低孕产妇焦虑,提升分娩体验。

二、总体目标  

2025 年底:50% 二级以上公立医院产科达标;  

2027 年底:80% 达标;  

2030 年底:100% 达标,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生育友好标准”。

三、六大核心指标(硬性指标)  

1. 病房环境  

    单人间比例 ≥40%,双人间 ≥50%,三人间 ≤10%;  

   每间病房配备独立卫浴、婴儿床、陪护沙发、冰箱、微波炉。  

2. 产房配置  

   100% 设置 24 小时 LDR(Labor-Delivery-Recovery)一体化产房;  

    每万分娩量配备 1 间水中分娩室、1 间紧急手术室。  

3. 人员标准  

    助产士:床位比 ≥1:6;  

    新生儿科医师:常驻产房,随叫随到 ≤5 分钟。  

4. 无痛分娩  

   椎管内镇痛率 ≥60%,镇痛等待时间 ≤30 分钟;  

    建立“分娩镇痛快速通道”,麻醉医师 24 h 值班。  

5. 费用友好  

    单人间自费 ≤500 元/日,双人间 ≤300 元/日;  

    新生儿“先诊疗后付费”,出生 72 h 内所有检查、疫苗零押金。  

6. 智慧服务  

    产检预约、床位、麻醉、病历全部掌上办;  

   产后 42 天随访线上完成率 ≥80%。

四、财政与投资机制  

1. 中央基建投资:每新增 1 张产科床位补贴 8 万元;  

2. 省级财政:按床位 1:1 配套;  

3. 专项债:允许地方发行“生育友好医院专项债”,期限 10 年,利率下浮 20 个基点;  

4. 社会资本:鼓励保险资金、公益基金以 PPP 模式参与产房改造。

五、医保与价格改革  

1. 无痛分娩打包支付:医保按病种付费 2600 元/例(含麻醉、材料、监护),超出部分由医院自负;  

2. 家庭化产房加收费用纳入医保乙类,个人自付 20%;  

3. 新生儿疾病筛查“一站式”报销,凭出生医学证明自动触发医保结算。

六、人才与培训  

1. 国家层面:  

   设立“生育友好助产士”执业类别,考试合格直接注册;  

   每年培训 1 万名 LDR 产房护士,中央财政按 5000 元/人补贴。  

2. 医院层面:  

   产科医师每 2 年必须完成 40 学时人文关怀课程;  

    将“患者分娩体验”纳入医师职称晋升量化指标(占 10%)。

七、建设路径  

2025 年 Q2:发布《生育友好医院评价标准(试行)》及评分细则;  

2025 年 Q3:京津冀、长三角、成渝双城经济圈先行试点 200 家医院;  

2026 年:全国推开,建立“红黄绿”进度榜,国家卫健委官网月度公布;  

2027 年:开展第三方评估,对未达标医院亮黄牌,限期 6 个月整改;  

2030 年:全面验收,发布《中国生育友好医院白皮书》。

八、信息化支撑  

1. 全国统一的“生育友好云”:产检、分娩、产后随访数据实时汇聚,孕妇凭二维码跨院共享;  

2. AI 预警:对高危孕妇自动推送风险提醒至产科、麻醉、新生儿科;  

3. 区块链存证:产房视频、病历、费用全程上链,防篡改,便于纠纷溯源。

九、社会与文化营造  

“爸爸陪产假”延长至 15 天,并提供线上陪产课程;  

 医院设立“母乳喂养室”“家庭厨房”,鼓励家属陪产;  

 主流媒体开设“温暖产房”专栏,每月报道优秀案例。

十、风险防控与退出机制  

质量底线:孕产妇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若发生重大安全事件,立即取消“生育友好医院”称号并公开通报;  

对收费超标、虚假宣传纳入信用黑名单,三年内禁止申报财政补贴。

十一、预期成效  

到 2030 年:  

全国产科床位增至 35 万张,LDR 产房覆盖率达 100%;  

无痛分娩率由 2024 年的 53% 提升至 80%;  

分娩满意度(第三方调查)≥90%;  

 估算每年可多留住 50 万潜在生育家庭,直接带动相关消费 300 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