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法医学杂志》(CN 31-1472/R,ISSN 1004-5619)创刊于1985年7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主管、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主办,是我国第一本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法医学专业学术刊物。本刊创刊时为每期48页季刊,1996年改为每期64页,2005年改为每期80页,2006年变更为每期80页双月刊。2009年起正文纸张由80克双胶纸改为80克UPM雅光纸,采用了图文混排方式。
《法医学杂志》的办刊宗旨为:提供法医学及其相关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等信息,为维护司法公正、贯彻依法治国的方略服务,促进国内外同行的学术交流和本学科的发展。
《法医学杂志》刊登的主要内容包括:法医病理学、法医临床学、法医物证学、司法精神病学、法医毒理学、法医昆虫学和毒(药)物分析、医疗纠纷、医疗事故的法医学鉴定以及交通事故鉴定等现代司法鉴定科学方面的最新成果和动态。既刊登大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大型项目资助的创新性科研成果,也刊登许多对实际鉴定工作大有帮助的实用性技术和经验交流类文章,全面地为法医工作者提供科研、教学、检案等方面的新动向、新进展、新技术、新经验。
开设的栏目有:研究论著、技术与应用、案例分析、经验交流、医疗纠纷、疑难案例报道、综述、专题讲座和教育培训等。
主要作者和读者群为:公安、检察、法院、司法行政系统等部门的法医工作者,各类司法鉴定机构中的法医学鉴定人,高校法医院系、法律系的师生,卫生医疗单位的医务人员和法律工作者。
本刊编辑部多年来奉行高水平、高质量、高品位的办刊方针,在办刊中严格执行有关国家标准和规范以及审校制度,编辑人员对稿件的处理精益求精。录用文章学术水平高,实用性强,栏目内容丰富,版面设计合理,图表制作精确,印刷装帧精良,深受法医学界专业人员、高校师生及司法鉴定领域中相关人员的欢迎和认可。为促进法医学学科发展、提高本学科的科研和检案水平以及法医学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刊自1997年被美国生物医学文献资料数据库MEDLINE收录,是中国第一也是目前唯一一本进入该数据库的法医学类期刊。自1999年起陆续被《万方数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全文收录;被全国医学综合性检索工具《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列为核心期刊收录;获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2008年起本刊被确定为荷兰医学文摘(EMBASE)数据库收录期刊和中国《全国报刊索引》核心期刊。2009年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收录。2011年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2012年被Elsevier公司二次文献数据库(Scopus)收录。2013年 超星数字期刊。2015年 第四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武大版)(2015-2016)》中,被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2016年4月《法医学杂志》被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AMI)》的引文数据库收录为来源刊;10月,获准加入WHO西太平洋区医学索引(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 Index Medicus, WPRIM)。
根据期刊引证报告最新统计,《法医学杂志》影响因子逐年上升,目前在法医学类期刊中,其影响因子名列榜首。
谈血脉康胶囊与针灸治疗中风后偏瘫50例临床观察
时间:2023-04-12 15:22:00
目的观察血脉康胶囊与针灸配合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口服血脉康胶囊配合针灸针刺风池、气海、关元、舍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对照组采用我院常规治疗方法(西医治疗)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参针剂30ml静脉滴注,l~L/'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对照组总有效率78%,两组疗效比较,P<0.05。结论以益气活血,扩张血管促进微循环,增强微循环血液灌注为治则,本文提示血脉康胶囊与针灸结合是治疗中风后偏瘫较为理想的方法之一。
我院自2006年1月~2007年12月,采用中医益气活血、行气通络的治疗方法,以血脉康胶囊配合传统针灸疗法,治疗中风后偏瘫患者5O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文共观察了神经专科门诊及神经科住院患者100例,并按就诊的先后顺序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期间患者依从性良好,无中途退出观察者。治疗组50例,男38例,女l2例;年龄46—76岁;其中缺血性中风40例,出血性中风l0例。对照组5O例,男35例,女15例;年龄45—78岁;其中脑梗死36例,脑出血l4例。两组患者治疗前对于性别、年龄、病程、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等进行详细评分(采用FI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诊断标准:诊断均按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确诊。纳人标准:符合脑梗死或脑出血诊断标准,病程在半年以内的面瘫、肢体偏瘫患者;排除标准:病程超过半年以上,无明显面瘫、肢体偏瘫的患者,或短暂脑缺血(TIA)发作、大面积脑梗死、脑出血伴凝血功能障碍、脑外伤、颅内占位病变、代谢障碍、严重心、肺、肾功能不全、智能障碍和深昏迷患者。
1.2治疗方法:两组均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方法,即:甘露醇脱水降颅压、胞磷胆碱钠活化脑细胞、氯比格雷抗血小板聚集、尼莫地平控制血压等。治疗组在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以中医“益气活血、行气通络”为治疗原则,采用内服血脉康胶囊3粒,3次/d。配合针灸治疗。针刺取穴如下:气海、关元、合谷、足三里、三阴交、血海、风池;合谷为主穴。配穴:上肢配肩髂、肩髑、曲池、手三里、外关;下肢配环跳、承扶、委中、梁丘、阳陵泉、足三里、昆仑、太冲;痉挛严重上肢配天井、尺泽、十宣,下肢配梁丘、膝阳关、犊鼻。手指拘挛者配阳池;足下垂者配申脉、照海、丘墟;大腿抬举无力者配承扶、阳陵泉;小腿后曲不能,胫部发紧者配承山;口角歪斜者配地仓、颊车、下关、承浆等穴。毫针以强刺激为主,1次/d,留针30rain,1个月为1疗程;对照组: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参30ml,静脉滴注,1次/d,15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两个月后评定疗效。
1.3疗效标准:治疗组与对照组均采用《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和I临床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估。①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100%,病残程度为0级;②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一90%,病残程度为1~3级;③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一45%,生活部分辅助;④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左右;⑤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多>l8%。
2结果
2.1治疗结果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由表1可见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经统计学处理,)c2=12.31,P<0.05,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2.2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见表2。
由表2分析可以看出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改善,而且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针药结合能明显提高患者肢体功能,同时也改善了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3讨论
近年来,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在不断地增高,是危害人类健康,致残、致死、复发率极高的疾病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调查的结果表明,脑血管病居三大死因首位。我们体会中医“益气活血、行气通络”的理论在脑中风偏瘫的治疗中显得尤为重要。采用中药针灸治疗中风后偏瘫可以明显提高疗效。口服血脉康胶囊3粒,3次/d。该药由鲜松叶、葛根、珍珠粉等组成,内含天然萃取的前花青素、葛根素等黄桶类、多酚类、萜类有效成分,具有极强的抗氧化、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粘度,进而达到改善微循环、改善血液流变学的作用J。在针灸处方上以气海、关元、合谷、足三里、三阴交为主穴;气海益气固脱;血海行气活血;足三里、三阴交可使血浆纤维蛋白原降低,从而改善血液循环;关元、合谷能改善脑供血。中风患者偏瘫肢体往往伴有肌张力增高,呈现痉挛状态,其中上肢呈屈肌痉挛并内旋,手指握屈,下肢呈伸肌痉挛并足内翻,此时,上肢针刺应以伸肌组的穴位为主,下肢以屈肌组的穴位为主,增强拮抗肌的运动功能,符合现代康复治疗理念,药物与针灸相结合相得益彰,临床应用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