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法医学杂志》(CN 31-1472/R,ISSN 1004-5619)创刊于1985年7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主管、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主办,是我国第一本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法医学专业学术刊物。本刊创刊时为每期48页季刊,1996年改为每期64页,2005年改为每期80页,2006年变更为每期80页双月刊。2009年起正文纸张由80克双胶纸改为80克UPM雅光纸,采用了图文混排方式。
《法医学杂志》的办刊宗旨为:提供法医学及其相关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等信息,为维护司法公正、贯彻依法治国的方略服务,促进国内外同行的学术交流和本学科的发展。
《法医学杂志》刊登的主要内容包括:法医病理学、法医临床学、法医物证学、司法精神病学、法医毒理学、法医昆虫学和毒(药)物分析、医疗纠纷、医疗事故的法医学鉴定以及交通事故鉴定等现代司法鉴定科学方面的最新成果和动态。既刊登大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大型项目资助的创新性科研成果,也刊登许多对实际鉴定工作大有帮助的实用性技术和经验交流类文章,全面地为法医工作者提供科研、教学、检案等方面的新动向、新进展、新技术、新经验。
开设的栏目有:研究论著、技术与应用、案例分析、经验交流、医疗纠纷、疑难案例报道、综述、专题讲座和教育培训等。
主要作者和读者群为:公安、检察、法院、司法行政系统等部门的法医工作者,各类司法鉴定机构中的法医学鉴定人,高校法医院系、法律系的师生,卫生医疗单位的医务人员和法律工作者。
本刊编辑部多年来奉行高水平、高质量、高品位的办刊方针,在办刊中严格执行有关国家标准和规范以及审校制度,编辑人员对稿件的处理精益求精。录用文章学术水平高,实用性强,栏目内容丰富,版面设计合理,图表制作精确,印刷装帧精良,深受法医学界专业人员、高校师生及司法鉴定领域中相关人员的欢迎和认可。为促进法医学学科发展、提高本学科的科研和检案水平以及法医学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刊自1997年被美国生物医学文献资料数据库MEDLINE收录,是中国第一也是目前唯一一本进入该数据库的法医学类期刊。自1999年起陆续被《万方数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全文收录;被全国医学综合性检索工具《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列为核心期刊收录;获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2008年起本刊被确定为荷兰医学文摘(EMBASE)数据库收录期刊和中国《全国报刊索引》核心期刊。2009年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收录。2011年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2012年被Elsevier公司二次文献数据库(Scopus)收录。2013年 超星数字期刊。2015年 第四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武大版)(2015-2016)》中,被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2016年4月《法医学杂志》被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AMI)》的引文数据库收录为来源刊;10月,获准加入WHO西太平洋区医学索引(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 Index Medicus, WPRIM)。
根据期刊引证报告最新统计,《法医学杂志》影响因子逐年上升,目前在法医学类期刊中,其影响因子名列榜首。
浅谈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指导
时间:2023-04-12 15:22:00
糖尿病是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绝对缺乏或胰岛素的生物效应降低引起的体内代谢失调和高血糖状态。临床上出现烦渴、多尿、多饮、多食、疲乏、消瘦等主要症状,其并发症为低血糖及酮症酸中毒、慢性病变可涉及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肾脏、视网膜、皮肤等,其诱因与肥胖、感染、缺乏体力劳动、多次妊娠有关。它已成为 发展 中国 家继心血管疾病和肿瘤之后的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 一、糖尿病基础知识的宣教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尤其在我们国家,因为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的老龄化而迅速增加,估计大约全国有三千万患者,居世界第二位。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复杂,不是单一原因,我们不细说,在临床上主要分四型,最常见得就是1型和2型,1型指的青少年,2型指的成人的患病,我们重点说一下2型糖尿病,在临床上已经确诊的病人。
二、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
对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是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观察病情,进行身心护理,以组织患者情绪生活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护理方法。中医学认为,人有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其太过则为病。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在某些患者中,形成病理心理和病理生理之间的恶性循环,从而加大了情志为病的因素,因此减轻患者心理压力,减少“情志为病”的因素,则成为 治疗 糖尿病的关键之一。首先纠正患者对此病的错误认识,讲清楚糖尿病并非不治之症,以解除其精神压力,克服心理失衡状态,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达到最佳效果。
三、糖尿病的饮食治疗原则
1饮食分配
(1)每日总热量摄入的原则
依据病人的年龄、性别、标准体重、实际体重、有无合并症及体力活动情况而定。
(2)标准体重与实际体重的 计算 法
标准体重=身高(cm)—110;
肥胖度(或消瘦度)=(实际体重—标准体重)/标准体重×100%;
注:实际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10%为超重,超过20%为肥胖,超过40%为重度肥胖。实际体重低于标准体重10%为体重不足,低于20%为消瘦。
(3)成人热量计算(按标准体重,而不是实际体重计算)
休息时:20—25卡/日/每公斤体重。
轻体力劳动(脑力劳动):25—30卡/日/每公斤体重。
中度体力劳动:30—35卡/日/每公斤体重。
重体力劳动:40卡/日/每公斤体重。
(4)总热量的营养分配
(4.1)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占总热量的55%—75%(平均60%);
(4.2)蛋白质的摄入量占总热量的(无肾脏损害时)10%—20%;
(4.3)脂肪的摄入量占总热量的20%—30%。
建议控制早、中、晚餐的量,三餐摄入量分别占总摄入量的比例:1/5、2/5、2/5。
2膳食举例
患者,男性,50岁,身高165cm,体重65kg,轻体力劳动者。空腹血糖7.88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16mmol/L。
假设该患者体重仍在理想体重范围:
(1)总热量计算
按每日每公斤体重摄入热量30卡计算,则每日所需总热量为1800卡。
(2)总热量分布
(2.1)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的60%,则为1080卡,折合碳水化合物270g。
(2.2)蛋白质:按1.0g/kg计算,则为60g,折合热量240卡,占总热量的13%。
(2.3)脂肪:需要53g,约占总热量的27%。
因此,该患者每日应摄入碳水化合物270g,蛋白质60g,脂肪53g.。
(3)总热量的每餐分配情况
按三餐制,早、中、晚分别占1/5、2/5、2/5计算,则三餐的摄入热量分别为:
早餐:1800卡×1/5=36卡;
中餐:1800卡×2/5=720卡;
晚餐:1800卡×2/5=720卡。
(4)三餐膳食的热量组成
按照每餐均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原则,三餐膳食中热量的组成应大约为:
早餐:碳水化合物54g,蛋白质12g,脂肪12g;
中餐:碳水化合物108g,蛋白质24g,脂肪21g;
晚餐:与中餐相同。
(5)参照食物的分类,将各餐热量换算成相应的食物
(5.1)碳水化合物主要由主食中供给 如大米中碳水化合物含量为77%,则54g碳水化合物折合大米为70g。
(5.2)蛋白质主要从肉、蛋、奶类食品及主食中供给
如瘦猪肉含蛋白质为18%,吃50g瘦肉可提供约9g蛋白质。
(5.3)脂肪由烹调油及肉、鱼、奶、豆类食品中提供
如瘦猪肉中脂肪含量约为30%。患者应以植物油为主。
四、糖尿病的运动 治疗
糖尿病运动疗法是糖尿病治疗的两大基石之一。其原则是:因人而异,量力而为,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糖尿病运动疗法应做“有氧运动”,每周3~5次。推荐运动有——快慢步行:步行速度可采取快慢结合的方式,先快步行走5分钟,然后慢速行走(相当于散步)5分钟,然后再快行,这样轮换进行。步行速度亦可因人而异。身体状况较好的轻度肥胖患者,可快速步行,每分钟120~150步;不太肥胖者可中速步行,每分钟110~115步;老年体弱者可慢速步行,每分钟90~100步。开始每天半小时即可,以后逐渐加大到每天1小时,可分早晚两次进行。室内运动:蹲下起立——开始每次做15~20次,以后可增加至100次。仰卧起坐——开始每次做5次,以后逐渐增加至20~50次。床上运动:分别运动上、下肢,做抬起放下、左右分开等动作。适合体质较弱的患者。身体条件好的患者,可以慢跑、跳绳、上楼梯、爬山、骑自行车、游泳、跳韵律操。
五、糖尿病的药物治疗
具体方案如下:
1级治疗方案选用一种能改善胰岛素抵抗的药物,这些药物包括双胍类(二甲双胍等)及胰岛素增敏剂(文迪雅、艾汀等)。2级治疗方案联合应用胰岛素增敏剂(文迪雅等)和餐后血糖调节剂(拜糖平等)。3级治疗方案用胰岛素增敏剂及餐后血糖调节剂,再配以磺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适用于胰岛功能降低至正常人1/2的病人。4级治疗方案胰岛素补充疗法,即口服降糖药与胰岛素联合治疗,适用于胰岛功能降低至正常人1/3的病人。根据胰岛素的缺乏程度,每日睡前注射一次中效胰岛素。5级治疗方案胰岛素替代治疗(每日注射2~4次),停用促胰岛素分泌剂。
六、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监测
糖尿病是种终身性疾病可导致多种并发症,但糖尿病是可以通过调节血糖饮食运动并加以药物及糖尿病知识的宣教得到良好控制的疾病,而如何观察病情控制的情况就要教会病人怎样自我监测及自我监测的意义。
(一)化验血糖的意义
1反映出采血时的血糖水平。2诊断糖尿病的标准。3可以反映出糖尿病的程度。4直接反映糖尿病的变化 规律 。5可反馈糖尿病的治疗效果。
(二)哪些患者应经常监测血糖
1型糖尿病患者,用胰岛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2妊娠糖尿病患者合并感染的患者。3当血糖大于12mmol/L或上两次血糖大于16.7mmol/L。
(三)操作血糖仪的注意事项
1采血前应嘱病人先用温水洗手并擦干以防止病人手部接触了过甜的东西影响血糖值。
2让采血的手指下垂10-15秒并用酒精消毒手指待干。
3在指端两侧部位采血(此部位神经末稍分部较少疼痛较轻。
4不涂血以免手上的油脂影响血糖值。
5避免触摸到试纸的测试区和采血区。
6避免检测时血糖仪发出生移动或倾斜。
(四)糖化血红蛋白监测的意义。
1糖化血红蛋白代表了近期2-3个月的血糖平均值。
2一次的血糖高而糖化血红蛋白正常代表平时血糖控制良好。
3一次的血糖正常而糖化血红蛋白高代表平时血糖控制不好。
4一次的血糖正常而糖化血红蛋白明显升高代表此次有意控制了血糖而平时血糖控制不好。
糖尿病健康 教育 的对象不仅仅是糖尿病病人,还应包括普通人群、高危人群、患者家属,也不能只依靠医生进行宣教,还要把营养师、运动师、护士、社会工作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形式多样、易懂易学的宣传教育,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健康教育体系,真正达到健康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