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法医学杂志》(CN 31-1472/R,ISSN 1004-5619)创刊于1985年7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主管、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主办,是我国第一本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法医学专业学术刊物。本刊创刊时为每期48页季刊,1996年改为每期64页,2005年改为每期80页,2006年变更为每期80页双月刊。2009年起正文纸张由80克双胶纸改为80克UPM雅光纸,采用了图文混排方式。
《法医学杂志》的办刊宗旨为:提供法医学及其相关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等信息,为维护司法公正、贯彻依法治国的方略服务,促进国内外同行的学术交流和本学科的发展。
《法医学杂志》刊登的主要内容包括:法医病理学、法医临床学、法医物证学、司法精神病学、法医毒理学、法医昆虫学和毒(药)物分析、医疗纠纷、医疗事故的法医学鉴定以及交通事故鉴定等现代司法鉴定科学方面的最新成果和动态。既刊登大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大型项目资助的创新性科研成果,也刊登许多对实际鉴定工作大有帮助的实用性技术和经验交流类文章,全面地为法医工作者提供科研、教学、检案等方面的新动向、新进展、新技术、新经验。
开设的栏目有:研究论著、技术与应用、案例分析、经验交流、医疗纠纷、疑难案例报道、综述、专题讲座和教育培训等。
主要作者和读者群为:公安、检察、法院、司法行政系统等部门的法医工作者,各类司法鉴定机构中的法医学鉴定人,高校法医院系、法律系的师生,卫生医疗单位的医务人员和法律工作者。
本刊编辑部多年来奉行高水平、高质量、高品位的办刊方针,在办刊中严格执行有关国家标准和规范以及审校制度,编辑人员对稿件的处理精益求精。录用文章学术水平高,实用性强,栏目内容丰富,版面设计合理,图表制作精确,印刷装帧精良,深受法医学界专业人员、高校师生及司法鉴定领域中相关人员的欢迎和认可。为促进法医学学科发展、提高本学科的科研和检案水平以及法医学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刊自1997年被美国生物医学文献资料数据库MEDLINE收录,是中国第一也是目前唯一一本进入该数据库的法医学类期刊。自1999年起陆续被《万方数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全文收录;被全国医学综合性检索工具《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列为核心期刊收录;获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2008年起本刊被确定为荷兰医学文摘(EMBASE)数据库收录期刊和中国《全国报刊索引》核心期刊。2009年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收录。2011年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2012年被Elsevier公司二次文献数据库(Scopus)收录。2013年 超星数字期刊。2015年 第四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武大版)(2015-2016)》中,被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2016年4月《法医学杂志》被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AMI)》的引文数据库收录为来源刊;10月,获准加入WHO西太平洋区医学索引(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 Index Medicus, WPRIM)。
根据期刊引证报告最新统计,《法医学杂志》影响因子逐年上升,目前在法医学类期刊中,其影响因子名列榜首。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病机及证型浅析
时间:2023-04-12 15:22:00
浅述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情况、证型分布 规律 。该病正虚邪实反复演化,缠绵难愈,因此了解其证型分布及各种证型的研究进展,对于全面认识疾病的本质、提高防治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1 前言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以累及周围关节为主的多系统性炎症性的自身免疫疾病,本病多侵犯手、足、腕等小关节,如不及时 治疗 ,病情逐渐加重,最后可引起关节畸形、强直和功能丧失,导致不同程度的残疾。西医普遍采用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年修订的RA分类标准[1],对RA早期诊断存在一定困难;治疗上尚缺乏根治本病的方案及预防本病的措施,且长期服药不良作用较大。而中医药在防治RA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与优势,正日益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关注。中医药治疗RA的特色在于辨证论治,因此研究证型分布对于全面认识疾病的本质、提高防治效果具有重要意义。现将近年来RA的中医证候学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2 RA中医证型的研究现状
2.1 RA的病因病机
根据RA临床特征,当属于中医学“痹证”、“历节病”、“ 痹”等范畴。中医认为寒冷、潮湿、疲劳、创伤及精神刺激、营养不良等均为本病的诱因。本病内因为禀赋素亏,营血虚耗,气血不足,肝肾亏损或病后、产后,正气不足,外邪乘虚而入;外因为居处潮湿、冒雨涉水、气候骤变等而感受风寒湿热之邪,以致邪侵人体,注于经络,留于关节,痹阻气血而发病。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滞留肢体筋脉、关节,经脉闭阻,不通则痛,是本病的基本病机。外邪侵袭机体,又可因人的禀赋素质不同而有寒热转化。若素体阳气不足,风寒湿邪入侵,阻滞经络,凝滞关节,形成风寒湿痹。若素体阴气不足,有热内郁,与外邪搏结形成湿热,耗伤肝肾之阴,使筋骨失去濡养;或风寒湿邪郁久化热,壅滞经络关节,形成风湿热痹。病久邪留伤正,可加重气血不足、肝肾亏虚之候,并可致气血津液运行无力,血滞而为瘀,津停而为痰;而邪痹经脉,脉道阻滞,迁延不愈,亦可影响气血津液运行输布,或生痰或产瘀。旧病新邪胶着,而致病程缠绵,顽固不愈。
2.1.1 因虚致痹
2.1.1.1 气血亏虚
气血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血充盛既可濡养机体又可抵御外邪。气血亏虚则邪气乘虚而入,流注筋骨血脉,搏结于关节而发生关节痹痛。《黄帝内经》在论述痹证的发病机制时指出:“血气皆少,感于寒湿,则善痹骨痛”、“血气皆少……善痿厥足痹”、“粗里肉不坚,善病痹”。这些皆说明气血不足,体质虚弱致皮肉不坚而病痹[2]。
2.1.1.2 肝肾亏虚
肝肾亏虚,一方面可致营卫气血滞涩不行,壅遏于骨节及周围而化痰、留瘀,使关节肿胀疼痛变形,屈伸不利;另一方面,又因卫外不固,易于感受外邪,风寒湿之邪乘虚袭人,阻遏营卫,壅滞经络,深入筋骨,促使病情加重[3]。《金匮要略》在论述历节病的成因时指出:“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即说明了肝肾亏虚,水湿浸渍,伤及血脉留滞关节是历节病的主要病因病机,其中以肝肾亏虚为病之本,寒湿内浸为病之标。
2.1.1.3 营卫失和
营卫之气具有濡养、调节、卫外固表、抵御外邪的功能。营卫之气不固,风寒湿热之邪乘虚侵入,卫阳受损,卫阴偏盛,偏盛之卫阴逆行而成为内生之邪气流注于关节,凝津成痰,阻络为瘀,而发为本病。正如《素问·痹论》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2.1.2 感受外邪
2.1.2.1 风寒湿邪入侵
RA多由风、寒、湿邪痹阻而成病。《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类证治裁·痹证》曰:“诸痹……风寒湿邪乘虚内袭。”久居潮湿之地、严寒冻伤、贪凉露宿、睡卧当风、暴雨浇淋、水中作业或汗出入水等,外邪注入肌腠经络,滞留于关节筋骨,导致气血痹阻而发为风寒湿痹。风为百病之长,其为阳邪,开发腠理,又具穿透之力,寒借此力内犯,风又借寒凝之积,使邪附病位,而成伤人致病之基。湿邪借风邪的疏泄之力,寒邪的收引之能,风寒又借湿邪黏着、胶固之性,造成经络壅塞,气血运行不畅,则筋脉失养,绌急而痛发为本病。
2.1.2.2 湿热侵袭
久居湿热之地,外感风湿热邪、高温作业、素体阳气偏盛、喜食辛辣肥甘,内有蕴热或久病而化热与风寒湿气和侵袭肌体壅于经络、关节,气血郁滞不通,关节疼痛不能屈伸而为病。正如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痹》所言:“从来痹证,每以风寒湿之气杂感主治。召恙不同,由于暑外加之湿热,水谷内蕴之湿热,外来之邪,着于经络,内受之邪,着于腑络。”《类证治裁》指出:“寒湿郁闭阴分,久则化热攻痛。”
2.1.3 痰瘀痹阻
2.1.3.1 瘀血痹阻
导致RA的病因众多,无论风、寒、湿、热之邪或正气虚弱,均可导致血瘀的产生。在古代就有医家认识到痹证与瘀血有关,例如《杂病源流犀烛·诸痹源流》曰:“痹者,闭也,三气杂至,壅闭经络,气血不行不能随时祛散,故久而为痹。”《类证治裁·痹证》言:“痹久必有湿痰败血瘀滞经络。”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中也明确指出:“痹证有瘀血”。吴启富等[4]对160例确诊为RA患者的临床体征、血液流变学、微循环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该组病例78.1%存在有血瘀证。 现代 医学认为,瘀血与局部缺血缺氧有关,与炎症病变及免疫功能障碍有关。本病的关节肿胀、疼痛、运动障碍等表现,实质上就是病变关节的缺血、缺氧与炎症病理的反应,因此用现代医学的病 理学 观点去分析血瘀与RA发病的关系,也可认为血瘀与RA的发病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5]。
2.1.3.2 痰浊痹阻
痰浊是由水湿停滞,聚湿而成。痰浊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如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或脾气虚弱,运化无力,水湿不行,聚湿成痰;外感湿邪,湿聚成痰;瘀血阻滞,经脉不利,水液道路不畅,水湿停滞,聚湿成痰。痰浊流窜骨节经络,闭阻气血,而为本病。
2.1.3.3 痰瘀互结
痰瘀互结多在RA后期,外邪入侵经年累月,气血俱伤,化为败瘀凝痰而为病。陈丽华等[6]对600例RA患者进行中医分型研究,结果显示痰瘀互结占7%。金实等[7]报道,179例RA患者中,肿胀局限,或有皮下结节者67例(占43.1%),骨僵硬畸形者112例(占56.3%),提示痰瘀互结是本病重要的致病因素。
2.2 RA的辨证分型情况
1984年全国中医药学会内 科学 会痹证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确定了中医痹证的证型及证候,将痹证分为湿热阻络证候、寒湿阻络证候、寒热错杂证候、瘀血阻络证候、肝肾两虚证候、风邪偏胜证候、湿邪偏胜证候、热邪偏胜证候、痰湿阻络证候、营卫不和证候、气阴(血)两虚证候。1988年4月在昆明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类疾病学术会议疗效标准将风湿四病分为:风重型、湿重型、寒重型、化热型4型[8]。1993年中药新药治疗痹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辨证分为寒湿阻络证、寒热错杂证、瘀血阻络证、肝肾两虚、痰湿阻络5型[9]。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版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痹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10]中将本病证候分为:风寒湿阻、风湿热郁、痰瘀互结、肾虚寒凝、肝肾阴虚、气血亏虚6型。2002年《中药新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1]中医证候分为湿热痹阻证、寒湿痹阻证、肾气虚寒证、肝肾阴虚证、瘀血痹阻证5型。 当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根据个人的临床经验, 总结 出的辨证分型也不尽相同。戴慎等[12]将本病分为风寒湿阻证、风湿热郁证、痰瘀互结证、肾虚寒凝证、肝肾阴虚证、气血亏虚证6型。路志正等[13]将本病活动期分为卫阳不固、痹邪阻络证,邪郁而壅、湿热痹阻证,缓解期分为痰瘀互结、经脉痹阻证,肝肾同病、气血两损证。王义军等[14]进行了RA流行病学调查,初步归纳出常见的6种证候,分别为:湿热阻络证、肝肾不足证、瘀血阻络证、气血两虚证、寒湿阻络证、痰瘀阻络证。陈龙全等[15]将RA分为气血亏虚、肝肾亏虚、脾肾阳虚、风寒湿痹、风湿热痹、寒热错杂、痰瘀阻滞等证型论治。曹惠云等[16]则将RA分为湿热阻络型、寒湿阻络型、肝肾亏损、气血不足型。导师陈进春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对于痹证病机主要强调虚、湿、痰、瘀4个方面,至于辨证分型方面以2002年出版了《中药新药研究指导原则》一书为主,但其标准中并未涵盖RA的一个重要病因——痰浊,不能满足临床研究的需要,故将痹证主要分为湿热痹阻证、寒湿痹阻证、肾气虚寒证、肝肾阴虚证、痰瘀痹阻证5种常见证候类型。
2.3 RA中医证型分布 规律
RA的不同证候在年龄、病程、地域上存在差异。一些调查研究从不同侧面反映了RA证候相应的分布规律。邓兆智等[17]在对RA患者的症象、舌脉及关节状况进行调查后发现,在湿热阻络、寒湿阻络、寒热错杂、瘀血阻络、肝肾两虚、瘀湿阻络、营卫不和、气阴(血)两虚等8种证型中,肝肾两虚为最常见的证型,寒热错杂者次之。多数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瘀血、热象表现;证候单纯者少见,两种或两种以上证候兼有者多见。何卫等[18]对182例RA住院患者中医证候及X线分期进行比较分析,发现X线分期在疾病的活动期及缓解期的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湿热、风湿热二证候X线Ⅰ期分布明显多于痰、血瘀、肝肾亏虚三证候,而前者的X线Ⅳ期分布明显少于后者,其分布差异具有显著性。肖明霞等[19]对166例RA患者进行观察研究,结果显示不同证型间患者性别、血红蛋白、血沉分布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证型患者血小板分布不同,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30,P=0.038)。于秀明等[20]对202例RA患者的舌脉象、关节状况、证候分型以及年龄、病程与分型关系等调查,结果显示RA患者关节以疼痛、僵硬、肿胀者居多,疾痛早期以寒湿痹阻型、肾气虚寒型多见,晚期以瘀血痹阻型为主。
3 结束语
RA是一种病因尚未明了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与内分泌、代谢、营养、地理、职业、心理和社会环境的差异、细菌和病毒感染及遗传因素等方面有关系。大多数西药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感染、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肝肾损害、胃肠道不良反应,严重者有消化道溃疡、出血、穿孔等。这使得患者又担心药物不良反应或对药物实际作用效果信心不足,从而又加重了患者的心理负担,降低了从医性,给临床 治疗 带来困难。因此开发毒性小和不良反应轻的药物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中医辨证分型治疗RA疗效可靠[21],又可减轻西药不良反应、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患者易于接受。但本病正虚邪实反复演化,病邪缠绵,邪毒相搏,又致病情复杂,表现变化多端,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因此了解其证型分布及各种证型的研究进展,对于全面认识疾病的本质、提高防治效果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