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医学杂志

期刊简介

  《法医学杂志》(CN 31-1472/R,ISSN 1004-5619)创刊于1985年7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主管、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主办,是我国第一本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法医学专业学术刊物。本刊创刊时为每期48页季刊,1996年改为每期64页,2005年改为每期80页,2006年变更为每期80页双月刊。2009年起正文纸张由80克双胶纸改为80克UPM雅光纸,采用了图文混排方式。

  《法医学杂志》的办刊宗旨为:提供法医学及其相关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等信息,为维护司法公正、贯彻依法治国的方略服务,促进国内外同行的学术交流和本学科的发展。

  《法医学杂志》刊登的主要内容包括:法医病理学、法医临床学、法医物证学、司法精神病学、法医毒理学、法医昆虫学和毒(药)物分析、医疗纠纷、医疗事故的法医学鉴定以及交通事故鉴定等现代司法鉴定科学方面的最新成果和动态。既刊登大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大型项目资助的创新性科研成果,也刊登许多对实际鉴定工作大有帮助的实用性技术和经验交流类文章,全面地为法医工作者提供科研、教学、检案等方面的新动向、新进展、新技术、新经验。

  开设的栏目有:研究论著、技术与应用、案例分析、经验交流、医疗纠纷、疑难案例报道、综述、专题讲座和教育培训等。

  主要作者和读者群为:公安、检察、法院、司法行政系统等部门的法医工作者,各类司法鉴定机构中的法医学鉴定人,高校法医院系、法律系的师生,卫生医疗单位的医务人员和法律工作者。

  本刊编辑部多年来奉行高水平、高质量、高品位的办刊方针,在办刊中严格执行有关国家标准和规范以及审校制度,编辑人员对稿件的处理精益求精。录用文章学术水平高,实用性强,栏目内容丰富,版面设计合理,图表制作精确,印刷装帧精良,深受法医学界专业人员、高校师生及司法鉴定领域中相关人员的欢迎和认可。为促进法医学学科发展、提高本学科的科研和检案水平以及法医学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刊自1997年被美国生物医学文献资料数据库MEDLINE收录,是中国第一也是目前唯一一本进入该数据库的法医学类期刊。自1999年起陆续被《万方数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全文收录;被全国医学综合性检索工具《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列为核心期刊收录;获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2008年起本刊被确定为荷兰医学文摘(EMBASE)数据库收录期刊和中国《全国报刊索引》核心期刊。2009年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收录。2011年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2012年被Elsevier公司二次文献数据库(Scopus)收录。2013年 超星数字期刊。2015年 第四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武大版)(2015-2016)》中,被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2016年4月《法医学杂志》被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AMI)》的引文数据库收录为来源刊;10月,获准加入WHO西太平洋区医学索引(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 Index Medicus, WPRIM)。

  根据期刊引证报告最新统计,《法医学杂志》影响因子逐年上升,目前在法医学类期刊中,其影响因子名列榜首。

               

老年性耳聋

时间:2024-12-13 17:41:26

老年性耳聋是指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发生的进行性听力减弱,重者可致全聋的一种老年性疾病。通常情况下65~75岁的老年人中,发病率可高达60%左右。

人耳

治疗: 首先,要限制脂肪的摄入。

其次,多吃维生素类食物。

第三,老年性耳聋病人可适当多吃鱼类食物,尤其是青鱼。

第四,老年性耳聋病人应戒烟禁酒,不喝浓茶、咖啡和其他刺激性食物。  

耳部反射区

聋是人体老化过程在听觉器官中的表现。老年性聋的出现年龄与发展速度因人而异,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似与遗传及整个生命过程中所遭受到的各种有害因素(包括疾病、精神创伤等)影响有关。 听觉器官的老化性退行性改变涉及到听觉系统的所有部分,唯以内耳最明显。有人根据内耳损害的主要部位复将本病细分为老年感音性、神经性、血管纹性(代谢性)与耳蜗“传导”性(机械性)聋4类。临床表现的共同特点是由高频向语频缓慢进行的双侧对称性聋,伴高调持续耳鸣。多数有响度重振及言语识别率与纯音测听结果不成比例等。  

症状体征

是由高频向语频缓慢进行的双侧对称性聋,伴高调持续耳鸣。多数有响度重振及言语识别率与纯音测听结果不成比例等。  

临床特点

双侧对称、呈渐进性感音神经性耳聋。其听力曲线多呈以高频下降为主的斜坡形,有时呈平坦型。除听力下降外,往往还伴有眩晕、嗜睡、耳鸣、脾气较偏执等。  

临床表现

鼓膜正常,中年以后两耳进行性对称感音性耳聋,伴有高音耳鸣,先由3000Hz开始下降,逐渐波及4000~6000Hz中频,亦可因基底膜破裂而高频音突然丧失。一般谈话中男人声比女人和小儿语言易听懂,纯音测听根据上述四种病理变化,可有平坦、下降等不同感音性耳聋曲线,语言识别率差,有音衰。Bunch(1931年)发现人类听力减退随年龄增长而逐年加重。1957年国Wisconsin州听力研究中心曾制成一标准老年性聋曲线图,可按图查出某年龄中正常听力概况,此图显示70~90岁以上听力比较稳定。

专家建议,如果出现以下老年性聋的典型症

状应进行相应的检查:

(1)60岁以上出现原因不明的双侧对称性听力下降,以高龄听力下降为主。

(2)听力下降为缓慢的进行性加重,开始时常不被注意。随着高频听力的下降,对语言的分辨能力有所影响,此时患者有听得见声音,听不清内容的情况,常需别人重复。以后随着语言频率的受损,则要求说话者提高声音与之交谈。

(3)常有听觉重振现象,即患者常述,“别人说话低声时听不到,但大声时又觉得太吵。”

(4)语言分辨率与纯音听力不成比例,即称“音素衰退”。多数情况下纯音听力减退不及语言听力严重,年龄越大此种现象越明显,即在许多老年人尽管纯音听力基本正常,但仍不能理解讲话的内容。

(5)在老年人中有一种与年龄相关的“附加”听力丧失,导致他们在听阈水平相同时的言语功能较年轻者差。同时还存在着低估自身听力丧失的趋势。

(6)在嘈杂的环境中,老年人对语言的理解更差。在老年人即使其听敏度损失不大,但在有噪声的混响环境中,其理解言语的困难度要比听力正常的年轻人大得多。对于有听力损坏的老年人,其理解言语的难度更大。

(7)部分老年性聋的患者可以伴有耳鸣,常为高频声。开始时为间歇性,在夜深人静时出现,以后渐变为持续性,白天也可听见。耳鸣常始于30—40岁,其出现率随年龄而渐增,60—70岁时达到顶点,此后即迅速下降。多数伴有耳鸣的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对耳鸣感到“习惯”,以后耳鸣可以自动消失。  

疾病病因

是人体老化过程在听觉器官中的表现。老年性耳聋的发病机理较为复杂,目前尚不明确。有资料表明伴有高脂血症的老年患者中,老年性耳聋的发病率明显高于血脂正常组。高血脂促进老年聋,除因脂质沉积使外毛细胞和血管纹变性、血小板聚集及红细胞淤滞、微循环障碍外,还可能与过氧化脂对听觉感受器中生物膜和毛细胞

相关治疗药物

的直接损害有关。耳蜗底周末端螺旋器和相关的神经萎缩,故表现为进展缓慢的双侧性、高频下降为主的感音神经性聋。另外,老年人由于骨质增生和沉着,使内耳内听道及附近的骨性小孔和小管狭窄或闭塞,相应的神经纤维、螺旋神经节萎缩,神经细胞减少,这可能是老年性聋的又一病因。应当承认,老年性聋是表现在听力方面的衰老现象,基本上符合新陈代谢规律,任何治疗均无法改变这一规律和趋势。

一.长期接触噪音 据Rosen调查,苏丹地区偏僻部落人的听力,比城市居民听力好,特别是65岁以上老人,多能保持较好的高频听力。Weston(1964年)调查城市居民老年聋发病比乡村早。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长期噪音损伤是其主要原因之一。

二.不同饮食习惯的影响 据苏联(1976年)普查莫斯科及格鲁吉亚两地区居民听力发现,后者地区多吃素食,冠心病发病率少,老年人听力多保持较好,而莫斯科居民以肉食为主,血胆固醇较高,心血管病发病率高,老年人听力亦差。Rosen(1962年)发现吃低饱和脂肪饮食的老人平均血胆固醇为5.2mmol/L,而吃饱和脂肪饮食者血胆固醇可升高达6.76mmol/L。Weston(1964年)调查老年耳聋中70%患有动脉粥样硬化,耳聋轻重与动脉硬化程度呈正相关。

三.遗传因素 Lowell(1977年)将耳聋患者按年龄分为两组,65岁以下有家族耳聋史,为平坦型或盆式听力曲线;65岁以上无家族耳聋史,为下坡型听力曲线,语言识别率低,遗传基因占主导地位。在遗传上,男女性别亦有不同,女性组织耐受性比男性强,而且男性接受恶劣环境和噪音的损伤机会也比女性者多,吸烟饮酒比女性多,故老年性耳聋男比女多两倍。  

病理生理

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似与遗传及整个生命过程中所遭受到的各种有害因素(包括疾病、精神创伤等)影响有关。  

病理改变

一.中耳老年性退变 如鼓膜肥厚,弹性减少,听骨关节韧带松弛或钙化,可造成传导性听力障碍。据Nixon等(1962年)报告,老人中耳退变在4kHz处听力仅丧失12dB,故影响不大。

二.内耳退变 老年内耳细胞变性表现为核分裂减少,核蛋白合成减少,细胞浆内色素及不溶性物质聚集,导致细胞变性萎缩。Schuknecht(1955年)根据不同部位之病理改变,将老年性聋分为四种:

1.感音性聋 萎缩变性始于小儿或中年,慢性进展,多局限于蜗底基转数毫米的柯替器,早期扭曲变平,稍后支持细胞和毛细胞消失,仅残留基底膜,临床表现为高频听力突然下降,呈下降型曲线,语言识别率尚好。

2.神经元性聋 听神经系统神经元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少,基底转明显,可能向上累及更高中枢,早期不影响听力,至神经元破坏到无法有效传导信息为止。主要表现为语言识别率损害严重而纯音听力功能相对较好,两者不成比例。据Otte(1978年)研究耳蜗神经节改变发现,1~10岁时神经元细胞平均为37000,80岁后减少到20000,老年性聋者可减少到13000,这种现象可称之为老年性语言退化。

3.血管纹性聋 为一种常见的老年性聋,多在30~60岁间血管纹开始隐性进行性退变,呈斑点状萎缩,蜗尖处严重而且有囊性变,由于内淋巴循环障碍致血管纹三层细胞都萎缩变性,因此所有频率都听不到,呈低平听力损失曲线,早期语言识别率尚好,在纯音损失50dB之后,语言识别率亦明显下降。

4.耳蜗传导性聋 为Schuknecht(1974年)命名,尚无组织形态学改变证实,亦称机械性老年聋。最初出现于中年,可能为蜗管运动机制紊乱所致。主要是基底膜玻璃样变性和钙化,使膜变宽、变厚,运动僵硬而影响声波的传导。一生中如患过中耳炎、耳硬化和梅尼埃病等,则与老年性退变交织一起,形成混合性严重耳聋。

三.中枢病变 老年听神经中枢亦发生退变。Hansen(1965年)曾发现老年聋人的耳蜗核、上橄榄核、下丘及内膝状体神经节细胞都发生萎缩。Arensen(1982年)曾发现老年聋人蜗神经核细胞数为50600,约为正常数96400之半数。此类耳聋为高频上升,语言识别率及辨音方向功能低下,并丧失回忆长句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