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法医学杂志》(CN 31-1472/R,ISSN 1004-5619)创刊于1985年7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主管、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主办,是我国第一本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法医学专业学术刊物。本刊创刊时为每期48页季刊,1996年改为每期64页,2005年改为每期80页,2006年变更为每期80页双月刊。2009年起正文纸张由80克双胶纸改为80克UPM雅光纸,采用了图文混排方式。
《法医学杂志》的办刊宗旨为:提供法医学及其相关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等信息,为维护司法公正、贯彻依法治国的方略服务,促进国内外同行的学术交流和本学科的发展。
《法医学杂志》刊登的主要内容包括:法医病理学、法医临床学、法医物证学、司法精神病学、法医毒理学、法医昆虫学和毒(药)物分析、医疗纠纷、医疗事故的法医学鉴定以及交通事故鉴定等现代司法鉴定科学方面的最新成果和动态。既刊登大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大型项目资助的创新性科研成果,也刊登许多对实际鉴定工作大有帮助的实用性技术和经验交流类文章,全面地为法医工作者提供科研、教学、检案等方面的新动向、新进展、新技术、新经验。
开设的栏目有:研究论著、技术与应用、案例分析、经验交流、医疗纠纷、疑难案例报道、综述、专题讲座和教育培训等。
主要作者和读者群为:公安、检察、法院、司法行政系统等部门的法医工作者,各类司法鉴定机构中的法医学鉴定人,高校法医院系、法律系的师生,卫生医疗单位的医务人员和法律工作者。
本刊编辑部多年来奉行高水平、高质量、高品位的办刊方针,在办刊中严格执行有关国家标准和规范以及审校制度,编辑人员对稿件的处理精益求精。录用文章学术水平高,实用性强,栏目内容丰富,版面设计合理,图表制作精确,印刷装帧精良,深受法医学界专业人员、高校师生及司法鉴定领域中相关人员的欢迎和认可。为促进法医学学科发展、提高本学科的科研和检案水平以及法医学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刊自1997年被美国生物医学文献资料数据库MEDLINE收录,是中国第一也是目前唯一一本进入该数据库的法医学类期刊。自1999年起陆续被《万方数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全文收录;被全国医学综合性检索工具《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列为核心期刊收录;获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2008年起本刊被确定为荷兰医学文摘(EMBASE)数据库收录期刊和中国《全国报刊索引》核心期刊。2009年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收录。2011年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2012年被Elsevier公司二次文献数据库(Scopus)收录。2013年 超星数字期刊。2015年 第四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武大版)(2015-2016)》中,被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2016年4月《法医学杂志》被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AMI)》的引文数据库收录为来源刊;10月,获准加入WHO西太平洋区医学索引(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 Index Medicus, WPRIM)。
根据期刊引证报告最新统计,《法医学杂志》影响因子逐年上升,目前在法医学类期刊中,其影响因子名列榜首。
基层医生职称评审改革
时间:2025-07-07 17:35:21
在基层医疗体系中,职称晋升一直是困扰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医生的难题。长期以来,基层医生被迫套用三甲医院的评审标准,如同要求乡村教师以大学教授的科研指标参评,导致许多扎根一线的优秀医生陷入"够不着天花板"的困境。2025年最新出台的县域医生职称评审改革,首次打破"一刀切"模式,建立起与基层诊疗实际相匹配的差异化评价体系。
评审标准从"高空作业"到"脚踏实地"
新规最显著的变革在于取消了对SCI论文、国家级课题的硬性要求,转而将"病种覆盖率"作为核心指标。例如,县级医院医生只需证明能独立处理当地前20位常见病种(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其诊疗覆盖率达到85%即可达标,这相当于用"菜市场采购清单"替代"米其林餐厅食谱"作为考核依据。值得注意的是,政策特别强调对急危重症转诊流程的掌握程度,这与基层医疗机构"守门人"的定位高度契合。徐闻县人民医院的案例显示,改革后基层医生将更多精力用于提升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等适宜技术,而非盲目追求三甲医院常见的肝移植等高难度手术。
继续教育学分制度的柔性化改造
传统的学分获取方式常迫使基层医生自费参加省城学术会议,新规推出三项创新:线上学习课时占比提升至60%,相当于把"赶火车参会"变为"手机刷课";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纳入学分计算,每完成200例签约可折算10学分;更首创"师徒制"培养模式,由县域医疗中心专家带队下乡指导可累计继续教育学分。这种改变直击基层医生"时间碎片化、经费有限"的痛点,广西都安县的村医韦大夫反馈,现在通过手机APP学习慢病管理课程就能完成半数学分要求。
医疗资源不均背景下的结构性优化
政策首次将"医疗资源可及性"纳入评审考量,在缺乏三甲医院的县域(如河池市仅有两家三甲),医生开展新技术可获额外加分。这类似于给"荒漠植树者"发放特殊补贴,鼓励人才留在基层。评价指标中新增的"县域内首例技术"认定标准,只要是在本县范围内首次开展的技术(如超声引导下穿刺),即使在三甲医院已属常规操作,仍可作为晋升重要依据。湛江某二甲医院通过这种机制,一年内就有7名医生因引进适宜技术获得副高职称。
文化聚力与绩效杠杆的双重驱动
新指标体系借鉴了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中"文化聚力"的维度,将医德医风评价具化为"患者满意度连续三年达90%以上"等可量化指标。更引入"费用控制系数",要求参评医生所经治病例的次均费用涨幅不超过当地CPI增幅,这对遏制"小病大治"具有显著导向作用。数据显示,实行差异化评审后,某试点地区基层医院的抗生素使用强度下降21%,而门诊复诊率提升13%,印证了政策调整对诊疗行为的正向引导。
这场评审制度改革本质上是对医疗价值体系的重新校准。当政策不再用三甲医院的"望远镜"考核基层医生的"显微镜",才能真正释放县域医疗人才的活力。正如某县卫健局负责人所言:"让能看好老乡胃病的医生,和能发表SCI论文的专家同样受尊重,才是健康中国最需要的评价智慧。"未来需要持续关注的是,如何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使病种目录、技术清单能随疾病谱变化及时更新,确保这套标准始终与群众健康需求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