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医学杂志

期刊简介

  《法医学杂志》(CN 31-1472/R,ISSN 1004-5619)创刊于1985年7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主管、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主办,是我国第一本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法医学专业学术刊物。本刊创刊时为每期48页季刊,1996年改为每期64页,2005年改为每期80页,2006年变更为每期80页双月刊。2009年起正文纸张由80克双胶纸改为80克UPM雅光纸,采用了图文混排方式。

  《法医学杂志》的办刊宗旨为:提供法医学及其相关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等信息,为维护司法公正、贯彻依法治国的方略服务,促进国内外同行的学术交流和本学科的发展。

  《法医学杂志》刊登的主要内容包括:法医病理学、法医临床学、法医物证学、司法精神病学、法医毒理学、法医昆虫学和毒(药)物分析、医疗纠纷、医疗事故的法医学鉴定以及交通事故鉴定等现代司法鉴定科学方面的最新成果和动态。既刊登大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大型项目资助的创新性科研成果,也刊登许多对实际鉴定工作大有帮助的实用性技术和经验交流类文章,全面地为法医工作者提供科研、教学、检案等方面的新动向、新进展、新技术、新经验。

  开设的栏目有:研究论著、技术与应用、案例分析、经验交流、医疗纠纷、疑难案例报道、综述、专题讲座和教育培训等。

  主要作者和读者群为:公安、检察、法院、司法行政系统等部门的法医工作者,各类司法鉴定机构中的法医学鉴定人,高校法医院系、法律系的师生,卫生医疗单位的医务人员和法律工作者。

  本刊编辑部多年来奉行高水平、高质量、高品位的办刊方针,在办刊中严格执行有关国家标准和规范以及审校制度,编辑人员对稿件的处理精益求精。录用文章学术水平高,实用性强,栏目内容丰富,版面设计合理,图表制作精确,印刷装帧精良,深受法医学界专业人员、高校师生及司法鉴定领域中相关人员的欢迎和认可。为促进法医学学科发展、提高本学科的科研和检案水平以及法医学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刊自1997年被美国生物医学文献资料数据库MEDLINE收录,是中国第一也是目前唯一一本进入该数据库的法医学类期刊。自1999年起陆续被《万方数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全文收录;被全国医学综合性检索工具《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列为核心期刊收录;获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2008年起本刊被确定为荷兰医学文摘(EMBASE)数据库收录期刊和中国《全国报刊索引》核心期刊。2009年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收录。2011年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2012年被Elsevier公司二次文献数据库(Scopus)收录。2013年 超星数字期刊。2015年 第四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武大版)(2015-2016)》中,被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2016年4月《法医学杂志》被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AMI)》的引文数据库收录为来源刊;10月,获准加入WHO西太平洋区医学索引(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 Index Medicus, WPRIM)。

  根据期刊引证报告最新统计,《法医学杂志》影响因子逐年上升,目前在法医学类期刊中,其影响因子名列榜首。

               

​医生的职称困境与制度反思

时间:2025-07-07 17:35:52

在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的走廊里,刚完成连续36小时值班的住院医师王明,正对着电脑屏幕上一份未完成的《脊柱内镜技术临床应用分析》论文发呆。他的白大褂口袋里还揣着两张未处理的会诊单,耳边回响着上午主任查房时的评价:"小李今年已经发了三篇SCI了,你们再不抓紧,明年晋升主治的名额又要被抢走。"这种场景几乎每天都在全国医院的休息室、值班室和更衣间重复上演,年轻医生们如同被困在层层嵌套的科举体系中,在临床、科研与职称评定的三重夹缝间艰难喘息。

科举制度的现代镜像:职称评审体系的钢印

当代医疗体系中的职称晋升制度,恰似明清科举制在21世纪的数字化复刻。年轻医生从住院医师到主任医师的晋升路径,被精准切割为五年一阶的标准化流程,每个台阶都镶嵌着论文指标、科研项目和临床考核的复合锁链。爱思唯尔2020年的调研揭示,64%的年轻医生认为自身知识储备难以应对临床工作要求,这种能力焦虑在职称评审的重压下被指数级放大。就像古代书生需精通八股文格式,现代医生也必须掌握"临床+科研+教学"的应试模板,某三甲医院急诊科李医生的经历颇具代表性——工作五年仍困在住院医师岗位,只因"经验霸权"将晋升通道变成了论资排辈的封闭系统。

论文流水线:学术内卷的绞肉机

当医疗体系将SCI论文数量异化为能力评估的硬通货,年轻医生被迫化身论文生产线的熟练工。韩国医生罢工事件背后暴露的精英教育困境,在中国表现为规培医生在临床轮转间隙熬夜改数据的荒诞现实。这种异化催生出畸形的"学术代工"产业链,从数据买卖到挂名交易,科研初心在晋升焦虑中逐渐消解。就像科举时代催生出专业枪手,如今医疗界也衍生出代写论文、代做实验的灰色服务,将学术尊严异化为职称晋升的垫脚石。

经验霸权的铜墙铁壁

在急诊科抢救室的人体战场上,年轻医生既要对抗死神的镰刀,又要直面前辈集团的审视目光。某省会医院流传的"三三制"潜规则——三年写病历、三年管床位、三年跟手术——将临床经验异化为权力寻租的工具。这种代际壁垒使得年轻医生在职业黄金期陷入"能力陷阱":既要完成规培要求的操作数量,又要应对职称评审的科研指标,还要在资深医生的经验霸权下谨言慎行。医疗教育的扩招本欲缓解人才短缺,却意外加剧了教学资源稀释下的恶性竞争。

职业倦怠的螺旋深渊

当临床工作量的雪崩遇上科研指标的烈焰,年轻医生的职业生命力正在加速蒸发。手术台上精准的持针手法,可能正掩藏着因失眠颤抖的指尖;病历文书里工整的病程记录,或许诞生于咖啡因支撑的凌晨三点。这种持续高压催生出特殊的"双面人格":面对患者时的专业冷静,转身就在休息室崩溃于某个未完成的动物实验。医学教育的精英化理想与医疗产业化的现实矛盾,将年轻医生挤压成"能开刀、会写文、懂交际"的六边形战士,却再难培育出希波克拉底誓言中纯粹的医者初心。

制度的铜锈正在侵蚀医疗体系的承重墙。当规培医生自杀的悲剧从韩国蔓延到中国,当医生罢工潮在多个国家此起彼伏,我们不得不正视这场现代版"医场困局"。改革的方向或许藏在医疗价值评估体系的重新校准中——正如古人最终废除八股取士,现代医疗体系也需要打破"唯论文、唯资历"的评审桎梏,让年轻医生真正回归"治病救人"的职业本源。急诊科的时钟依然在走,王明关闭论文文档,起身走向监护仪的警报声,白大褂口袋里那张泛黄的职业规划表,正等待着重写新时代的医者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