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医学杂志

期刊简介

  《法医学杂志》(CN 31-1472/R,ISSN 1004-5619)创刊于1985年7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主管、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主办,是我国第一本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法医学专业学术刊物。本刊创刊时为每期48页季刊,1996年改为每期64页,2005年改为每期80页,2006年变更为每期80页双月刊。2009年起正文纸张由80克双胶纸改为80克UPM雅光纸,采用了图文混排方式。

  《法医学杂志》的办刊宗旨为:提供法医学及其相关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等信息,为维护司法公正、贯彻依法治国的方略服务,促进国内外同行的学术交流和本学科的发展。

  《法医学杂志》刊登的主要内容包括:法医病理学、法医临床学、法医物证学、司法精神病学、法医毒理学、法医昆虫学和毒(药)物分析、医疗纠纷、医疗事故的法医学鉴定以及交通事故鉴定等现代司法鉴定科学方面的最新成果和动态。既刊登大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大型项目资助的创新性科研成果,也刊登许多对实际鉴定工作大有帮助的实用性技术和经验交流类文章,全面地为法医工作者提供科研、教学、检案等方面的新动向、新进展、新技术、新经验。

  开设的栏目有:研究论著、技术与应用、案例分析、经验交流、医疗纠纷、疑难案例报道、综述、专题讲座和教育培训等。

  主要作者和读者群为:公安、检察、法院、司法行政系统等部门的法医工作者,各类司法鉴定机构中的法医学鉴定人,高校法医院系、法律系的师生,卫生医疗单位的医务人员和法律工作者。

  本刊编辑部多年来奉行高水平、高质量、高品位的办刊方针,在办刊中严格执行有关国家标准和规范以及审校制度,编辑人员对稿件的处理精益求精。录用文章学术水平高,实用性强,栏目内容丰富,版面设计合理,图表制作精确,印刷装帧精良,深受法医学界专业人员、高校师生及司法鉴定领域中相关人员的欢迎和认可。为促进法医学学科发展、提高本学科的科研和检案水平以及法医学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刊自1997年被美国生物医学文献资料数据库MEDLINE收录,是中国第一也是目前唯一一本进入该数据库的法医学类期刊。自1999年起陆续被《万方数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全文收录;被全国医学综合性检索工具《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列为核心期刊收录;获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2008年起本刊被确定为荷兰医学文摘(EMBASE)数据库收录期刊和中国《全国报刊索引》核心期刊。2009年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收录。2011年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2012年被Elsevier公司二次文献数据库(Scopus)收录。2013年 超星数字期刊。2015年 第四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武大版)(2015-2016)》中,被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2016年4月《法医学杂志》被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AMI)》的引文数据库收录为来源刊;10月,获准加入WHO西太平洋区医学索引(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 Index Medicus, WPRIM)。

  根据期刊引证报告最新统计,《法医学杂志》影响因子逐年上升,目前在法医学类期刊中,其影响因子名列榜首。

               

高温天五类高发疾病防护指南

时间:2025-07-29 17:24:15

盛夏时节,持续的高温不仅让人体感不适,更成为多种疾病的“隐形推手”。当气温攀升至35℃以上时,人体代谢率显著提高,汗液蒸发带走大量水分和电解质,就像一台超负荷运转的空调,若缺乏及时维护,极易引发系统性故障。以下五类疾病在高温天尤为高发,其预防关键往往藏匿于日常细节中。

一、中暑:高温下的“急刹车”

中暑是体温调节中枢“宕机”的典型表现,轻者出现头晕恶心,重者可致昏迷。环境温度超过32℃、湿度大于60%时,汗液难以蒸发,人体散热效率骤降。预防的核心在于构建三道防线:物理防护(遮阳帽、透气衣物)、生理调节(每小时补充200ml淡盐水)、环境干预(空调房每2小时通风10分钟)。特别要警惕“渐进式中暑”——从口渴乏力到意识模糊可能仅需30分钟,户外工作者应随身携带冰袋作为应急散热工具。

二、热射病:中暑的“升级版本”

当核心体温突破40℃,热射病便像一颗被点燃的炸弹,24小时内死亡率可达50%。其危险在于双重打击机制:高温直接损伤细胞,同时引发全身炎症风暴。近期收治的病例中,约60%发生在看似温和的闷热室内,这与“开空调省电”的错误观念密切相关。建议将室温控制在26-28℃,并搭配电风扇形成空气对流。对于服用利尿剂或抗抑郁药的人群,体温调节能力本就打折,更需避免上午10点至下午4点的外出活动。

三、心脑血管疾病:高温中的“沉默杀手”

每升高1℃,心梗风险增加2%,这个数据堪比连续吸20支香烟的伤害值。高温使血液黏稠度增高,血管如同老化的橡胶管,在压力下随时可能破裂。清晨补水(500ml温水)能稀释血液浓度,傍晚快走(树荫下30分钟)可增强血管弹性。需特别注意“冰箱综合征”——猛灌冰水会引发冠状动脉痉挛,建议采用“小口慢饮”法,每次不超过150ml。

四、消化系统疾病:病从口入的“高温陷阱”

夏季食物变质速度是冬季的3倍,沙门氏菌在30℃环境下每20分钟就能繁殖一代。刺身、凉拌菜等生冷食品如同细菌培养皿,餐馆外卖送达时的温度若超过32℃,建议直接丢弃。家庭备餐牢记“2小时法则”:熟食室温存放不超过120分钟,冰箱冷藏层需定期用75%酒精擦拭消毒。腹泻初期可口服补液盐(每袋兑500ml温水),但若出现果酱样大便,提示可能发生肠套叠,需立即就医。

五、皮肤病:阳光下的“隐形灼伤”

紫外线指数>6时,裸露皮肤在15分钟内就会受损,其累积效应如同信用卡透支——年轻时晒的太阳,中年后都会变成色斑和皱纹。除了常规的SPF30+防晒霜,建议选择UPF50+的防晒衣,其防护效果相当于涂了5层防晒霜。汗疹患者可用绿茶水(10g茶叶+500ml冷水浸泡)湿敷,其中的茶多酚能修复受损汗腺。

预防这些疾病的关键,在于建立“温度-湿度-活动强度”的三维防护模型。例如在35℃、湿度70%的条件下,静坐工作每隔45分钟应补充电解质饮料,而搬运工人则需要每20分钟休息并冷敷颈部。健康管理从来不是单选题,而是由无数个“不经意”的细节编织成的安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