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医学杂志

期刊简介

  《法医学杂志》(CN 31-1472/R,ISSN 1004-5619)创刊于1985年7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主管、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主办,是我国第一本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法医学专业学术刊物。本刊创刊时为每期48页季刊,1996年改为每期64页,2005年改为每期80页,2006年变更为每期80页双月刊。2009年起正文纸张由80克双胶纸改为80克UPM雅光纸,采用了图文混排方式。

  《法医学杂志》的办刊宗旨为:提供法医学及其相关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等信息,为维护司法公正、贯彻依法治国的方略服务,促进国内外同行的学术交流和本学科的发展。

  《法医学杂志》刊登的主要内容包括:法医病理学、法医临床学、法医物证学、司法精神病学、法医毒理学、法医昆虫学和毒(药)物分析、医疗纠纷、医疗事故的法医学鉴定以及交通事故鉴定等现代司法鉴定科学方面的最新成果和动态。既刊登大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大型项目资助的创新性科研成果,也刊登许多对实际鉴定工作大有帮助的实用性技术和经验交流类文章,全面地为法医工作者提供科研、教学、检案等方面的新动向、新进展、新技术、新经验。

  开设的栏目有:研究论著、技术与应用、案例分析、经验交流、医疗纠纷、疑难案例报道、综述、专题讲座和教育培训等。

  主要作者和读者群为:公安、检察、法院、司法行政系统等部门的法医工作者,各类司法鉴定机构中的法医学鉴定人,高校法医院系、法律系的师生,卫生医疗单位的医务人员和法律工作者。

  本刊编辑部多年来奉行高水平、高质量、高品位的办刊方针,在办刊中严格执行有关国家标准和规范以及审校制度,编辑人员对稿件的处理精益求精。录用文章学术水平高,实用性强,栏目内容丰富,版面设计合理,图表制作精确,印刷装帧精良,深受法医学界专业人员、高校师生及司法鉴定领域中相关人员的欢迎和认可。为促进法医学学科发展、提高本学科的科研和检案水平以及法医学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刊自1997年被美国生物医学文献资料数据库MEDLINE收录,是中国第一也是目前唯一一本进入该数据库的法医学类期刊。自1999年起陆续被《万方数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全文收录;被全国医学综合性检索工具《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列为核心期刊收录;获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2008年起本刊被确定为荷兰医学文摘(EMBASE)数据库收录期刊和中国《全国报刊索引》核心期刊。2009年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收录。2011年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2012年被Elsevier公司二次文献数据库(Scopus)收录。2013年 超星数字期刊。2015年 第四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武大版)(2015-2016)》中,被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2016年4月《法医学杂志》被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AMI)》的引文数据库收录为来源刊;10月,获准加入WHO西太平洋区医学索引(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 Index Medicus, WPRIM)。

  根据期刊引证报告最新统计,《法医学杂志》影响因子逐年上升,目前在法医学类期刊中,其影响因子名列榜首。

               

卫生资格考试进入电子证书时代

时间:2025-08-01 11:12:01

近日,2025年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纸质证书陆续进入发放阶段。与往年不同的是,北京、上海、广东三地考试机构相继发布公告,明确将不再发放传统纸质证书,全面启用电子证书模式。这一变化犹如行业数字化转型的缩影,正在重塑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认证生态。

纸质证书退出历史舞台

作为卫生行业人才评价的"金标准",卫生资格考试证书历来是医护人员职称晋升的"通行证"。今年三地取消纸质证书的举措,并非简单的形式调整,而是响应《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管理办法》的改革要求。电子证书与纸质证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其加密二维码技术相当于给证书装上了"防伪芯片",用人单位扫描即可完成核验。

电子化领取全流程指南

考生可通过中国人事考试网"证书查验"栏目,使用注册账号下载电子证书。具体操作如同"网购下单"般便捷:登录系统后选择"证书下载",经过人脸识别验证,即可获取PDF格式证书文件。建议考生同步完成三个关键动作:①打印备份 ②邮箱存档 ③上传至个人云盘。值得注意的是,电子证书启用后,往年常见的证书遗失补办问题将彻底成为历史。

三地政策执行细则对比

北京地区要求考生在6月30日前完成电子证书下载,其系统支持苹果/安卓双平台验证;上海特别开通了"长者服务通道",为不熟悉智能设备的考生提供线下指导;广东则创新推出"电子证书+区块链存证"双保险模式。三地政策虽各有侧重,但都保留了原有的资格认定编号规则,确保与既往证书系统的无缝衔接。

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必然选择

据统计,2024年全国卫生资格考试参考人数突破120万,若按传统方式印制证书,相当于要砍伐3000棵成年树木。电子证书的推广不仅是技术迭代,更是绿色办公理念的实践。某三甲医院人事科长表示:"现在新员工入职时,我们通过系统直接调取电子证书,入职流程从3天缩短到3小时。"这种改变如同把纸质档案室升级为云端数据库,极大提升了人才管理效率。

电子证书的延伸价值

除作为执业凭证外,电子证书正在衍生出更多应用场景。在继续教育学分登记时,系统可自动关联持证人员信息;申请科研项目时,申报系统能直接调用证书数据;甚至在国际学术交流中,经过领事认证的电子证书同样获得认可。这些变化就像给传统证书插上了"数字翅膀",使其功能边界不断扩展。

未取消地区领取须知

仍发放纸质证书的省份,考生需注意三个关键时间节点:领取通知发布日、现场领取周期、逾期未领处置方式。多数地区采用"身份证原件+准考证号"的双因子验证机制,部分省份开通了证书邮寄服务。建议考生关注当地卫健委官网动态,避免因信息滞后错过领取时限。

这场证书形态的变革,本质上是用"数据跑路"替代"人工跑腿"的服务升级。随着电子证照国家标准的完善,未来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发展将更加透明高效。对于医护人员而言,及时适应证书电子化趋势,掌握数字工具使用技能,已成为职业发展路上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