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医学杂志

期刊简介

  《法医学杂志》(CN 31-1472/R,ISSN 1004-5619)创刊于1985年7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主管、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主办,是我国第一本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法医学专业学术刊物。本刊创刊时为每期48页季刊,1996年改为每期64页,2005年改为每期80页,2006年变更为每期80页双月刊。2009年起正文纸张由80克双胶纸改为80克UPM雅光纸,采用了图文混排方式。

  《法医学杂志》的办刊宗旨为:提供法医学及其相关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等信息,为维护司法公正、贯彻依法治国的方略服务,促进国内外同行的学术交流和本学科的发展。

  《法医学杂志》刊登的主要内容包括:法医病理学、法医临床学、法医物证学、司法精神病学、法医毒理学、法医昆虫学和毒(药)物分析、医疗纠纷、医疗事故的法医学鉴定以及交通事故鉴定等现代司法鉴定科学方面的最新成果和动态。既刊登大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大型项目资助的创新性科研成果,也刊登许多对实际鉴定工作大有帮助的实用性技术和经验交流类文章,全面地为法医工作者提供科研、教学、检案等方面的新动向、新进展、新技术、新经验。

  开设的栏目有:研究论著、技术与应用、案例分析、经验交流、医疗纠纷、疑难案例报道、综述、专题讲座和教育培训等。

  主要作者和读者群为:公安、检察、法院、司法行政系统等部门的法医工作者,各类司法鉴定机构中的法医学鉴定人,高校法医院系、法律系的师生,卫生医疗单位的医务人员和法律工作者。

  本刊编辑部多年来奉行高水平、高质量、高品位的办刊方针,在办刊中严格执行有关国家标准和规范以及审校制度,编辑人员对稿件的处理精益求精。录用文章学术水平高,实用性强,栏目内容丰富,版面设计合理,图表制作精确,印刷装帧精良,深受法医学界专业人员、高校师生及司法鉴定领域中相关人员的欢迎和认可。为促进法医学学科发展、提高本学科的科研和检案水平以及法医学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刊自1997年被美国生物医学文献资料数据库MEDLINE收录,是中国第一也是目前唯一一本进入该数据库的法医学类期刊。自1999年起陆续被《万方数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全文收录;被全国医学综合性检索工具《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列为核心期刊收录;获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2008年起本刊被确定为荷兰医学文摘(EMBASE)数据库收录期刊和中国《全国报刊索引》核心期刊。2009年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收录。2011年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2012年被Elsevier公司二次文献数据库(Scopus)收录。2013年 超星数字期刊。2015年 第四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武大版)(2015-2016)》中,被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2016年4月《法医学杂志》被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AMI)》的引文数据库收录为来源刊;10月,获准加入WHO西太平洋区医学索引(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 Index Medicus, WPRIM)。

  根据期刊引证报告最新统计,《法医学杂志》影响因子逐年上升,目前在法医学类期刊中,其影响因子名列榜首。

               

临床试验伦理审查:全方位守护受试者权益的八大要点解析

时间:2025-09-04 11:13:00

在医药研发的宏大版图中,临床试验伦理审查宛如一座坚固的灯塔,为受试者权益保驾护航,指引着药物临床试验朝着科学、合规、道德的方向前行。那么,临床试验伦理审查究竟该如何确保受试者的权益呢?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深入解析八大审查要点,揭开这层神秘而关键的面纱。

药物临床试验:人体实验的关键一环与伦理审查的基石作用

药物临床试验作为最常见的人体实验类型,是药物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应用、造福人类健康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每一款新药的诞生,都离不开严谨、规范的药物临床试验。它就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着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为评估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提供了科学依据。

然而,药物临床试验并非一帆风顺,其中涉及众多复杂因素和潜在风险。受试者作为试验的直接参与者,他们的权益和安全至关重要。在每一项试验的背后,都离不开伦理审查的严格把关与监督。伦理审查就像是一位公正的守护者,以严谨的态度、专业的知识和道德的准则,审视着试验的每一个环节,确保受试者的权益不受侵害。

伦理审查:超越程序,筑牢权益、科学与道德的防线

伦理审查不仅仅是一道程序性环节,它承载着更为深远的意义和重大的责任。对于受试者而言,伦理审查是保障他们权益的坚实盾牌。在试验过程中,受试者可能面临各种风险,如身体上的不适、心理上的压力等。伦理审查通过严格审查试验方案、知情同意书等,确保受试者在充分了解风险的情况下自愿参与试验,并在试验过程中得到妥善的保护和关怀。

对于临床试验的科学性,伦理审查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科学合理的试验方案是获得准确、可靠研究结果的基础。伦理审查会评估试验方案的设计是否科学、方法是否恰当、样本量是否合理等,确保试验能够达到预期的科学目标,为药物研发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同时,伦理审查还是维护临床试验道德性的重要保障。医学研究必须遵循一定的道德准则,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伦理审查会审查试验是否符合伦理原则,如公正、尊重、有利和不伤害等,防止出现不道德的研究行为,维护医学研究的良好形象和社会公信力。

伦理审查体系的演进:从规范出台到持续完善

为了推动伦理委员会伦理审查能力的提升,规范伦理审查工作,我国自1998年起就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这一规范的颁布,标志着我国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审查工作开始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它为伦理审查提供了基本的框架和指导原则,明确了伦理审查的职责、程序和要求,为保障受试者权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后,随着医药行业的不断发展和临床试验的日益复杂,该规范逐渐发展完善。相关部门相继颁布了《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进一步细化了临床试验的质量管理要求,强调了伦理审查在质量管理中的核心地位。直到《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审查工作指导原则》的出台,我国的伦理审查体系得以持续完善。这一系列规范的颁布和实施,体现了我国对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审查工作的高度重视,也为国际伦理审查标准的接轨提供了有力支持。

八大审查要点:全方位保障受试者权益

研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科学合理,风险可控

研究方案是药物临床试验的蓝图,其设计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试验的成败和受试者的权益。伦理审查要求试验方案设计必须科学、合理,充分考虑研究的目的、方法、研究对象等因素。例如,在确定试验的样本量时,要根据研究的目的和统计学原理进行科学计算,既要保证研究结果具有足够的统计学效力,又要避免过度招募受试者,增加不必要的风险。

同时,试验方案中的风险必须处于可控范围之内。伦理审查会评估试验可能出现的风险,如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严重程度等,并要求研究者制定相应的风险防控措施。例如,对于可能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试验药物,要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确保在出现不良反应时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理,保障受试者的生命安全。

试验的风险与受益:合理评估,权衡利弊

在药物临床试验中,受试者既要承担一定的风险,也有可能获得一定的受益。伦理审查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受试者可能面临的风险与预期收益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确保风险在合理范畴。

评估风险时,要考虑风险的性质、发生概率、严重程度等因素。例如,一些试验药物可能会引起轻微的不适,如头痛、恶心等,这些风险相对较小;而有些药物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器官损伤甚至危及生命,这些风险则需要高度重视。同时,还要考虑风险的可控性,即是否有有效的措施可以降低风险的发生或减轻风险的严重程度。

预期收益包括对受试者个人的直接受益和对社会、医学发展的间接受益。对于受试者个人而言,直接受益可能是疾病的治疗、症状的缓解等;对于社会和医学发展而言,间接受益可能是新药的研发成功、医学知识的增加等。伦理审查要求风险与受益的比例必须合理,只有在预期收益明显大于风险时,试验才具有伦理合理性。

受试者的招募:公平公正,自愿参与

受试者的招募是药物临床试验的重要环节,其公平性和公正性直接关系到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受试者的权益。伦理审查要求受试者的招募应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确保所有符合入选标准的受试者都有平等的机会参与试验,不受种族、性别、年龄、社会地位等因素的影响。

同时,必须确保受试者是自愿参与试验。在招募过程中,研究者要向受试者详细介绍试验的目的、方法、风险和收益等信息,让受试者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进行思考和询问。不得采用欺骗、胁迫等不正当手段强迫受试者参与试验。只有受试者在充分理解试验内容的基础上,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才能正式参与试验。

知情同意书告知的信息:充分详尽,透明公开

知情同意书是受试者了解试验信息、做出参与决策的重要依据。伦理审查要求知情同意书必须充分向受试者告知研究目的、方法、潜在风险以及收益等相关信息。

研究目的要明确、具体,让受试者清楚知道试验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标。研究方法要详细说明试验的流程、操作步骤、使用的药物或治疗方法等,让受试者了解自己在试验中的具体任务和要求。潜在风险要全面、客观地告知受试者,包括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发症等,以及这些风险的发生概率和严重程度。收益方面,要如实告知受试者可能获得的直接和间接收益,但不得夸大收益,误导受试者。

此外,知情同意书还应告知受试者他们的权利和义务,如在试验过程中可以随时退出试验、有权了解试验的进展情况等。同时,要提供研究者的联系方式,方便受试者在有疑问或需要帮助时能够及时与研究者沟通。

知情同意的过程:理解透彻,自愿签署

知情同意的过程不仅仅是让受试者签署一份文件,更重要的是确保受试者能够充分理解研究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自愿做出参与试验的决定。伦理审查要求研究者在与受试者进行知情同意沟通时,要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避免使用过于专业、复杂的术语,确保受试者能够理解试验的相关信息。

研究者要给受试者足够的时间阅读知情同意书,并鼓励受试者提出疑问。对于受试者提出的问题,研究者要耐心、详细地解答,直到受试者完全理解为止。在受试者表示理解并自愿参与试验后,才能让其签署知情同意书。签署知情同意书时,要确保受试者在清醒、自愿的状态下进行,不得有任何强迫或诱导的行为。

受试者的医疗和保护:数据安全,全程保障

试验方案中应具备充分的数据与安全检查计划,这是保障受试者安全的重要措施。伦理审查要求研究者制定详细的数据收集、记录和分析方法,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可靠性。同时,要建立严格的数据保密制度,保护受试者的个人隐私和医疗信息不被泄露。

在安全检查方面,要定期对受试者进行体检和实验室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对于严重的不良反应,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并及时向伦理委员会报告。此外,还要为受试者购买相应的保险,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为受试者提供全方位的医疗和保护。

隐私和保密:严格守护,尊重权利

保护受试者的隐私和保证数据的保密性是伦理审查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药物临床试验中,受试者的个人隐私和医疗信息属于敏感信息,必须得到严格的保护。伦理审查要求研究者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受试者的隐私不被侵犯。

例如,在收集、存储和使用受试者信息时,要采用匿名或编码的方式,避免直接暴露受试者的身份信息。在与研究机构、监管部门等共享数据时,要签订保密协议,明确各方的保密责任和义务。同时,要加强对研究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他们的隐私保护意识,防止因人为疏忽导致受试者信息泄露。

涉及弱势群体的研究:特殊保护,彰显人文关怀

弱势群体由于自身身体、心理或社会地位等原因,在参与药物临床试验时可能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需要给予特殊的保护。伦理审查对于涉及弱势群体的研究,必须具备相应的特殊保护措施。

例如,对于儿童、孕妇、老年人等特殊人群,要根据他们的生理特点和心理需求,调整试验方案和知情同意程序。对于儿童,要获得其法定监护人的知情同意,并在试验过程中充分考虑儿童的身心发育特点,确保试验不会对其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对于经济困难或文化程度较低的受试者,要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确保他们能够充分理解试验信息,自主做出参与决策。

总之,临床试验伦理审查的八大要点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保障体系,全方位守护着受试者的权益。只有严格遵循这些要点,才能确保药物临床试验的科学性、合规性和道德性,为新药的研发和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