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医学杂志

期刊简介

  《法医学杂志》(CN 31-1472/R,ISSN 1004-5619)创刊于1985年7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主管、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主办,是我国第一本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法医学专业学术刊物。本刊创刊时为每期48页季刊,1996年改为每期64页,2005年改为每期80页,2006年变更为每期80页双月刊。2009年起正文纸张由80克双胶纸改为80克UPM雅光纸,采用了图文混排方式。

  《法医学杂志》的办刊宗旨为:提供法医学及其相关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等信息,为维护司法公正、贯彻依法治国的方略服务,促进国内外同行的学术交流和本学科的发展。

  《法医学杂志》刊登的主要内容包括:法医病理学、法医临床学、法医物证学、司法精神病学、法医毒理学、法医昆虫学和毒(药)物分析、医疗纠纷、医疗事故的法医学鉴定以及交通事故鉴定等现代司法鉴定科学方面的最新成果和动态。既刊登大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大型项目资助的创新性科研成果,也刊登许多对实际鉴定工作大有帮助的实用性技术和经验交流类文章,全面地为法医工作者提供科研、教学、检案等方面的新动向、新进展、新技术、新经验。

  开设的栏目有:研究论著、技术与应用、案例分析、经验交流、医疗纠纷、疑难案例报道、综述、专题讲座和教育培训等。

  主要作者和读者群为:公安、检察、法院、司法行政系统等部门的法医工作者,各类司法鉴定机构中的法医学鉴定人,高校法医院系、法律系的师生,卫生医疗单位的医务人员和法律工作者。

  本刊编辑部多年来奉行高水平、高质量、高品位的办刊方针,在办刊中严格执行有关国家标准和规范以及审校制度,编辑人员对稿件的处理精益求精。录用文章学术水平高,实用性强,栏目内容丰富,版面设计合理,图表制作精确,印刷装帧精良,深受法医学界专业人员、高校师生及司法鉴定领域中相关人员的欢迎和认可。为促进法医学学科发展、提高本学科的科研和检案水平以及法医学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刊自1997年被美国生物医学文献资料数据库MEDLINE收录,是中国第一也是目前唯一一本进入该数据库的法医学类期刊。自1999年起陆续被《万方数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全文收录;被全国医学综合性检索工具《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列为核心期刊收录;获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2008年起本刊被确定为荷兰医学文摘(EMBASE)数据库收录期刊和中国《全国报刊索引》核心期刊。2009年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收录。2011年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2012年被Elsevier公司二次文献数据库(Scopus)收录。2013年 超星数字期刊。2015年 第四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武大版)(2015-2016)》中,被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2016年4月《法医学杂志》被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AMI)》的引文数据库收录为来源刊;10月,获准加入WHO西太平洋区医学索引(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 Index Medicus, WPRIM)。

  根据期刊引证报告最新统计,《法医学杂志》影响因子逐年上升,目前在法医学类期刊中,其影响因子名列榜首。

               

流量密码大揭秘!医学科普这样写:吸睛选题、期刊白名单全解析

时间:2025-09-10 11:29:53

在信息如洪流般奔涌的当下,各类内容层出不穷,医学科普也在这股浪潮中占据着愈发重要的位置。它不仅能让大众了解健康知识,提升健康素养,还能为医学知识的广泛传播搭建桥梁。大家好!今天咱们要深入探讨一个众多科普爱好者、医学从业者,乃至有志于投身自媒体领域的朋友都极为关注的话题:医学科普文究竟该怎么写?有哪些既好写又吸睛的选题?写好之后又能向哪些渠道投稿呢?

别着急,咱们一条一条地细细唠。毕竟,医学科普写作是一门学问,从选题到写作技巧,再到投稿渠道,每一个环节都值得我们深入探究,这样才能写出高质量、受欢迎的医学科普作品。

(科普期刊、报刊写作发表的联系方式在文章末尾处哦,有需要的朋友可以留意一下)

01 选题怎么选?从生活里挖掘灵感!

医学科普,本质上就是“将专业的医学知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达给普通大众”。这就好比把深奥的医学宝典翻译成大众都能读懂的故事,让复杂的医学原理变得简单易懂。所以,选题的核心秘诀就两个字:有用 + 有趣。有用的选题能够切实解决大众在生活中遇到的健康问题,有趣的选题则能吸引大众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常见又实用的选题方向

常见病科普

像感冒、高血压、糖尿病、颈椎病、脂肪肝……这些都是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频繁遭遇的健康问题。感冒几乎是每个人都经历过的,它看似小病,但如果不正确对待,也可能引发严重后果。高血压和糖尿病更是现代社会的常见慢性病,对人们的健康危害极大。颈椎病和脂肪肝则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长时间低头看手机、久坐不动、饮食不节制等都可能导致这些疾病的发生。如果能把这些常见病的病因、症状、预防和治疗方法等内容写好,文章的点击率肯定不会低。因为这些内容与大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大家都很关心如何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以保障自己的身体健康。

热点事件蹭热点

比如“某明星突发心脏病去世”“某地出现罕见病毒”……当这样的热点事件发生时,大众往往会高度关注。我们可以巧妙结合这些热点事件,运用医学知识进行解读。以某明星突发心脏病去世为例,我们可以从心脏病的发病原因、早期症状、急救方法等方面进行科普,让大众了解心脏病的危害以及如何预防和应对。这样的文章既具有时效性,又具备科普价值,能够在热点事件的热度加持下,吸引更多人的关注,让更多人了解到相关的医学知识。

误区纠正类

例如“吃辣会得胃癌吗?”“喝凉水真的伤脾胃吗?”“吃黑芝麻真的能生发吗?”……在日常生活中,大众往往会受到一些传统观念或网络谣言的影响,形成一些错误的健康认知。这类文章通过科学的知识和专业的分析,纠正这些误区,深受读者喜爱,传播性极强。比如关于吃辣是否会得胃癌的问题,很多人认为吃辣会刺激胃黏膜,增加患胃癌的风险,但实际上适量吃辣并不会直接导致胃癌。通过这样的科普,可以让大众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避免因错误的认知而影响健康。

生活方式类

诸如“熬夜对身体的伤害有多大?”“久坐族如何预防腰椎病?”“如何科学减肥不反弹?”……这些选题贴近生活实际,实用性强,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在现代社会,熬夜、久坐、肥胖等问题越来越普遍,这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大众很想知道如何改变这些不良习惯,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这类文章能够满足大众的需求,受到他们的欢迎。

心理科普类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心理健康,像“如何识别抑郁症?”“压力大怎么办?”“焦虑和恐惧的区别是什么?”……这些都是当下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竞争的加剧,人们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突出。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通过心理科普文章,可以让大众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学会识别心理问题,掌握应对压力和情绪的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02 写作技巧:专业而不枯燥,通俗而不低俗

写医学科普文,既不是撰写学术论文,也不是创作小说,关键是要在“专业”与“通俗”之间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学术论文注重严谨性和专业性,语言往往比较晦涩难懂,不适合大众阅读;小说则以情节和人物塑造为主,缺乏医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准确性。而医学科普文需要既保证医学知识的专业性,又能让大众轻松理解。

几个实用技巧

开头要抓人眼球

可以采用疑问句、讲述故事或者引用热点新闻等方式开头,比如“你还在空腹吃早餐吗?小心伤胃!”“那个每天走2万步的人,现在膝盖疼得睡不着……”这样的开头能够迅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疑问句可以引发读者的好奇心,让他们想要知道答案;讲述故事则能让读者产生代入感,更容易接受文章的内容;引用热点新闻则能借助热点事件的热度,吸引更多人的关注。以“你还在空腹吃早餐吗?小心伤胃!”为例,这个疑问句直接针对大众的饮食习惯提出问题,让读者不禁思考自己的早餐是否健康,从而激发他们继续阅读文章的兴趣。

语言要“说人话”

尽量避免堆砌专业术语,能用“感冒”就别用“上呼吸道感染”,能用“胃不舒服”就别用“消化不良”,让读者能够轻松理解文章内容。专业术语对于非医学专业的大众来说往往比较陌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如果文章中充满了专业术语,会让读者感到晦涩难懂,从而失去阅读的兴趣。因此,在写作医学科普文时,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达医学知识,让大众能够轻松接受。比如,在解释心脏的工作原理时,可以用“心脏就像一个泵,不停地跳动,把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这样的比喻,让读者更容易理解。

结构要清晰明了

通常可以采用“问题—原因—建议”结构,或者“现象—误区—真相”结构,这样能让读者一目了然,快速抓住文章的重点。以“问题—原因—建议”结构为例,文章可以先提出一个大众关心的健康问题,如“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患上颈椎病?”,然后分析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如“长时间低头看手机、久坐不动、不良的睡眠姿势等”,最后给出相应的建议,如“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睡姿、适当进行颈部运动、避免长时间低头看手机等”。这种结构层次分明,逻辑清晰,读者能够很容易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配图能加分

适当插入插图、流程图、表情包等,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同时也能增加文章的趣味性。插图可以直观地展示医学知识,如人体的解剖结构、疾病的发病过程等;流程图可以清晰地呈现治疗的步骤或预防的方法;表情包则可以增加文章的趣味性,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到轻松愉快。比如,在介绍心脏的解剖结构时,插入一张清晰的心脏解剖图,能够让读者更直观地了解心脏的各个部位和功能。

结尾要有“价值输出”

可以在结尾处进行一句总结、提出一个建议或者发起一个互动提问,引导读者留言或转发,增强文章的互动性。总结可以让读者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更深刻的印象;建议可以为读者提供实际的帮助;互动提问则可以激发读者的思考,让他们参与到文章的讨论中来。比如,在文章的结尾可以提出“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健康问题?你是如何解决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这样的互动提问,能够吸引读者留言评论,增加文章的互动性。

03 写好了投哪里?这些科普期刊值得一试!

如果你不仅仅满足于在公众号上发表文章,还希望“出圈”,让更多的人看到你的作品,那么向正规科普期刊投稿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科普期刊具有专业的编辑团队和广泛的读者群体,能够让你的作品得到更好的展示和传播。

推荐几个医学科普类期刊(可投稿)

  • 《大众健康》:聚焦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预防等领域,可投稿。该期刊致力于向大众传播科学、实用的健康知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它涵盖了饮食、运动、心理等多个方面的内容,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如果你的文章关注健康生活方式和疾病预防,那么《大众健康》是一个不错的投稿选择。

  • 《家庭医生》:关注家庭常见病、养生保健等方面,可投稿。家庭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场所,家庭常见病和养生保健是每个家庭都关心的问题。《家庭医生》以其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实用的内容,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如果你的文章涉及家庭常见病的防治或养生保健的方法,可以考虑向该期刊投稿。

  • 《健康世界》:涵盖医学科普、健康资讯等内容,可投稿。它是一本综合性的健康杂志,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医学前沿知识、健康热点话题、名人健康故事等。无论你是想分享医学专业知识,还是想介绍健康资讯,《健康世界》都能为你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

  • 《中国健康月刊》:致力于全民健康教育与宣传,可投稿。该期刊以提高全民健康素养为宗旨,通过科普文章、案例分析等形式,向大众传播健康知识和理念。如果你的文章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和宣传价值,能够为全民健康教育做出贡献,那么《中国健康月刊》值得一试。

  • 《心理与健康》:专注于心理健康科普,可投稿。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心理健康科普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心理与健康》为心理学爱好者和关注心理健康的大众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如果你的文章涉及心理健康知识、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等,可以向该期刊投稿。

  • 《现代养生》:涉及中西医结合、养生方法等,可投稿。它融合了中医和西医的养生理念,介绍了各种实用的养生方法,如食疗、运动养生、针灸按摩等。如果你的文章关注中西医结合养生或独特的养生方法,那么《现代养生》是一个合适的投稿期刊。

投稿小贴士

  • 多看看这些期刊的往期文章,深入了解其风格特点。不同的期刊有不同的定位和风格,有的注重学术性,有的注重通俗性;有的偏向于传统医学,有的则关注现代医学前沿。通过阅读往期文章,你可以了解期刊的喜好和要求,从而有针对性地撰写文章,提高投稿的成功率。

  • 标题要足够吸引人,摘要要清晰简洁。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个吸引人的标题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让他们想要点击阅读文章。摘要则是对文章内容的简要概括,要清晰简洁地传达文章的核心信息,让读者在短时间内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 图文并茂的文章更容易被录用。如前文所述,配图能够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因此,在投稿时,尽量为文章配上合适的插图、流程图等,让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 投稿前记得进行查重,避免文章重复率过高。学术不端行为是严格禁止的,投稿的文章必须保证原创性。在投稿前,使用专业的查重工具对文章进行查重,确保重复率在合理范围内,以免因抄袭等问题导致投稿失败。

04 写在最后:科普也是一种责任

医学科普,绝不仅仅是“写文章”这么简单,它更是一种沉甸甸的社会责任。我们写出的每一篇文章,都可能会影响一个人的健康选择,甚至有可能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健康信息鱼龙混杂,大众很难辨别真假。作为医学科普作者,我们有责任为大众提供准确、科学、实用的健康知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引导他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所以,如果你也热爱医学科普,不妨从一篇公众号文章开始,用心打磨自己的写作风格。在写作过程中,不断学习和积累医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同时,要关注大众的需求和反馈,根据读者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自己的文章。甚至可以尝试向期刊投稿、出版书籍、做自媒体……通过多种渠道传播医学科普知识,让更多的人受益。

写科普,不仅仅是在分享知识,更是在传递温暖与关怀。当我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大众讲解医学知识时,我们就像是在为他们点亮一盏健康的明灯,让他们在追求健康的道路上不再迷茫。让我们携手共进,为提高全民健康素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