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法医学杂志》(CN 31-1472/R,ISSN 1004-5619)创刊于1985年7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主管、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主办,是我国第一本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法医学专业学术刊物。本刊创刊时为每期48页季刊,1996年改为每期64页,2005年改为每期80页,2006年变更为每期80页双月刊。2009年起正文纸张由80克双胶纸改为80克UPM雅光纸,采用了图文混排方式。
《法医学杂志》的办刊宗旨为:提供法医学及其相关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等信息,为维护司法公正、贯彻依法治国的方略服务,促进国内外同行的学术交流和本学科的发展。
《法医学杂志》刊登的主要内容包括:法医病理学、法医临床学、法医物证学、司法精神病学、法医毒理学、法医昆虫学和毒(药)物分析、医疗纠纷、医疗事故的法医学鉴定以及交通事故鉴定等现代司法鉴定科学方面的最新成果和动态。既刊登大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大型项目资助的创新性科研成果,也刊登许多对实际鉴定工作大有帮助的实用性技术和经验交流类文章,全面地为法医工作者提供科研、教学、检案等方面的新动向、新进展、新技术、新经验。
开设的栏目有:研究论著、技术与应用、案例分析、经验交流、医疗纠纷、疑难案例报道、综述、专题讲座和教育培训等。
主要作者和读者群为:公安、检察、法院、司法行政系统等部门的法医工作者,各类司法鉴定机构中的法医学鉴定人,高校法医院系、法律系的师生,卫生医疗单位的医务人员和法律工作者。
本刊编辑部多年来奉行高水平、高质量、高品位的办刊方针,在办刊中严格执行有关国家标准和规范以及审校制度,编辑人员对稿件的处理精益求精。录用文章学术水平高,实用性强,栏目内容丰富,版面设计合理,图表制作精确,印刷装帧精良,深受法医学界专业人员、高校师生及司法鉴定领域中相关人员的欢迎和认可。为促进法医学学科发展、提高本学科的科研和检案水平以及法医学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刊自1997年被美国生物医学文献资料数据库MEDLINE收录,是中国第一也是目前唯一一本进入该数据库的法医学类期刊。自1999年起陆续被《万方数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全文收录;被全国医学综合性检索工具《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列为核心期刊收录;获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2008年起本刊被确定为荷兰医学文摘(EMBASE)数据库收录期刊和中国《全国报刊索引》核心期刊。2009年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收录。2011年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2012年被Elsevier公司二次文献数据库(Scopus)收录。2013年 超星数字期刊。2015年 第四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武大版)(2015-2016)》中,被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2016年4月《法医学杂志》被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AMI)》的引文数据库收录为来源刊;10月,获准加入WHO西太平洋区医学索引(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 Index Medicus, WPRIM)。
根据期刊引证报告最新统计,《法医学杂志》影响因子逐年上升,目前在法医学类期刊中,其影响因子名列榜首。
医护副高升正高必看!评审专家最为看重的3类论文特征!
时间:2025-09-26 10:45:20
在医护人员的职业晋升道路上,副高晋升正高无疑是一道关键且极具挑战性的难关。而这道难关,往往就卡在论文这一环节上,让众多怀揣晋升梦想的医护人员心里焦急万分,犹如热锅上的蚂蚁,坐立难安。
就拿我身边的这位护士长来说吧,她在护理岗位上兢兢业业多年,手下管理着二十多位医护人员,每日忙得不可开交。在临床工作中,她见证并参与了无数次惊心动魄的临床急救场面,每一次都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艺,将患者从生死边缘拉了回来。不仅如此,在品管圈活动中,她带领团队积极探索创新,不断优化护理流程,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带教比赛里,她精心指导年轻护士,所带教的护士在比赛中表现出色,她也因此获得了不少荣誉,可谓是成绩斐然,拿得出手的成果一堆。
然而,当她满怀信心地将晋升材料递交到省里时,却总是如同石沉大海,无法通过审核。她拥有十年在ICU工作的丰富经验,这十年里,她日夜坚守在重症监护室,与死神赛跑,挽救了无数危重患者的生命。可最终,却败给了一张看似轻飘飘的纸——论文。这让她倍感困惑和沮丧,不禁发出灵魂拷问:这论文究竟是什么?评审专家到底看重什么?
为了解开这个谜团,她开始四处探寻答案。后来,我陪着她一起仔细研读了广东、四川、山东等地的相关文件,这些文件犹如一把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理解评审要求的大门。同时,我们还与两位刚成功晋升的老师傅深入交流,他们就像经验丰富的引路人,将自己的晋升心得和盘托出。经过一番努力,我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评审专家看重的论文特征,关键就那么几点。
一、拒绝综述,重视原创实证
千万别再撰写综述类论文了,在评审专家眼中,这类论文就像捡来的孩子,并非自己亲生的,总是缺少那么一份“血缘关系”的亲近感。他们每天要审阅大量的论文,一看到标题中带有“综述”二字,印象分就会直接减半。为什么呢?因为综述类论文大多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归纳,缺乏自己的创新性和实证性。而专家们真正想看的是你自己科室实实在在开展的研究成果,是你在临床工作中通过实践和探索得出的新发现、新方法。
今年广东的新规定就明确指出,评正高的材料必须是原创的临床研究,这体现了对创新性和实践性的高度重视。最起码也得是自己医院的数据观察报告,并且还需要附上原始病历首页、伦理批件、统计表等一系列材料。这些附加材料就像论文的“身份证”,能够证明这项成果是你自己亲手完成的,每一个数据、每一个结论都有据可查,而不是从网上东拼西凑而来的“大杂烩”。只有这样的论文,才能让专家们看到你的用心和实力。
四川的要求更为严格,正高晋升者起码得有一篇发表在A类期刊上的论著。A类期刊在学术领域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影响力,能够发表在这样的期刊上,说明你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而且,送审时还得连同原始数据的光盘一同寄去。那几位老师傅开玩笑说,现在送审材料就像发快递一样,光有论文还不行,论文的“出生证明”也得一并带上。这形象地说明了评审过程的严谨性,专家们不仅要看你论文的表面内容,更要深入探究其背后的数据和研究过程。
二、合理选择期刊,契合临床实际
关于期刊等级,也并非非得挤破头去发表SCI论文。很多人就一味地死磕SCI,认为只有发表在SCI期刊上的论文才有价值。其实,这种想法过于片面。评审专家中,有不少人自己就是国内中文期刊的编委,他们对国内期刊的情况了如指掌,心里对期刊的优劣有明确的评判标准。比如中华系列、中国系列、北大核心、统计源等期刊,他们在评审时都会根据这些标准来衡量论文的质量。
山东有一位麻醉科的主任,刚评上正高,他的经历就很能说明问题。他发表了三篇论文在《XX麻醉学杂志》上,虽然该杂志的影响因子不算顶尖,但专家一看这杂志名称,心里就有数了。因为《XX麻醉学杂志》是麻醉领域的专业期刊,专家觉得这是同行,是搞临床的,对论文的内容更容易产生认同感。相反,如果你发表了一篇影响因子五六分的SCI论文,但研究内容与国内的临床实际脱节,专家可能反而会问你,你的这个研究与国内的临床指南有何关联。如果答不上来,那就尴尬了,因为这说明你的研究可能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对于三甲医院来说,由于医院规模大、科研实力强,可以瞄准中华系列和统计源期刊,这些期刊在学术领域具有较高的地位,能够为医院的科研成果提供更好的展示平台。而地市级医院则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省级期刊,只要主办单位是卫生系统,且专业对口,就可以了。这样既能保证论文的质量,又能符合医院的实际需求。
三、讲好临床故事,展现人文温度
最关键的一点是,论文得写出个故事来,让专家能够记住你。你想想,专家一天要看几十份材料,每一份材料都像是一个陌生的面孔,标题都大同小异,谁能记得住谁呢?所以,你的论文必须要有一个独特的“闪光点”,就像夜空中的星星,能够吸引专家的目光。
某呼吸健康研究院的一个副院长就曾讲过一个事例,他们科室有一个副高护士,写了一篇关于呼吸机肺炎的集束化护理的论文。题目挺普通的,看起来并没有特别吸引人的地方。但她在前言部分放了两张患者的肺部CT对比图,一张是干预前的,肺部白茫茫一片,就像被一层厚厚的雾气笼罩着,让人看了心里直发沉;一张是干预后的,清清爽爽,原本模糊的影像变得清晰起来,仿佛拨开了云雾见到了青天。专家一看,直接拍桌子说:“这个好!”这两张对比图就像一个生动的故事,直观地展示了护理干预的效果,让专家们仿佛亲眼看到了患者在护理前后的巨大变化。
所以啊,那些图表千万别省略,它们是论文的“视觉语言”,能够更直观地传达信息。护理质量的改善曲线、术后并发症的柱状图,甚至给患者做随访的电话截图,能贴上的全都给它贴上去。专家一看,就知道这不是一篇冷冰冰的文字,背后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有着临床的温度。这些图表就像一个个小故事,串联起来就能形成一个完整而动人的临床故事,让专家们感受到你在临床工作中的用心和付出。
后来,那个护士长又给我发消息说,听完这些讲解后,感觉脑子一下子就通透了。原来不是没有东西可写,而是没有学会把每天干的活,用论文的语言表达出来。就像把一颗颗散落的珍珠,用一根线串起来,就能变成一条美丽的项链。我跟她说,对啊,你把夜班抢救病人的每个细节都做成数据表,比如病人的生命体征变化、采取的抢救措施以及效果等,这些数据就像珍珠一样,能够客观地反映抢救过程。把患者出院时那个笑脸拍下来当作配图,这个笑脸就是最温暖的证据,它代表着患者的康复和对护理工作的认可。把科里姐妹们平时琢磨出的小窍门整理成护理路径的优化方案,这些小窍门就像智慧的火花,能够提高护理效率和质量。这不都是现成的材料吗?
副高冲正高,从来不缺临床经验,医护人员们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技能。缺的就是这么一张纸,一张能让专家眼前一亮、能记住你的纸。这张纸就像一把钥匙,能够打开晋升正高的大门。下次再送材料时,就不会被论文卡住脖子了,而是让专家们拿着你的文章互相传阅,都觉得这事就像发生在自己科室一样,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样,你离晋升正高的目标也就越来越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