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法医学杂志》(CN 31-1472/R,ISSN 1004-5619)创刊于1985年7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主管、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主办,是我国第一本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法医学专业学术刊物。本刊创刊时为每期48页季刊,1996年改为每期64页,2005年改为每期80页,2006年变更为每期80页双月刊。2009年起正文纸张由80克双胶纸改为80克UPM雅光纸,采用了图文混排方式。
《法医学杂志》的办刊宗旨为:提供法医学及其相关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等信息,为维护司法公正、贯彻依法治国的方略服务,促进国内外同行的学术交流和本学科的发展。
《法医学杂志》刊登的主要内容包括:法医病理学、法医临床学、法医物证学、司法精神病学、法医毒理学、法医昆虫学和毒(药)物分析、医疗纠纷、医疗事故的法医学鉴定以及交通事故鉴定等现代司法鉴定科学方面的最新成果和动态。既刊登大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大型项目资助的创新性科研成果,也刊登许多对实际鉴定工作大有帮助的实用性技术和经验交流类文章,全面地为法医工作者提供科研、教学、检案等方面的新动向、新进展、新技术、新经验。
开设的栏目有:研究论著、技术与应用、案例分析、经验交流、医疗纠纷、疑难案例报道、综述、专题讲座和教育培训等。
主要作者和读者群为:公安、检察、法院、司法行政系统等部门的法医工作者,各类司法鉴定机构中的法医学鉴定人,高校法医院系、法律系的师生,卫生医疗单位的医务人员和法律工作者。
本刊编辑部多年来奉行高水平、高质量、高品位的办刊方针,在办刊中严格执行有关国家标准和规范以及审校制度,编辑人员对稿件的处理精益求精。录用文章学术水平高,实用性强,栏目内容丰富,版面设计合理,图表制作精确,印刷装帧精良,深受法医学界专业人员、高校师生及司法鉴定领域中相关人员的欢迎和认可。为促进法医学学科发展、提高本学科的科研和检案水平以及法医学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刊自1997年被美国生物医学文献资料数据库MEDLINE收录,是中国第一也是目前唯一一本进入该数据库的法医学类期刊。自1999年起陆续被《万方数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全文收录;被全国医学综合性检索工具《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列为核心期刊收录;获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2008年起本刊被确定为荷兰医学文摘(EMBASE)数据库收录期刊和中国《全国报刊索引》核心期刊。2009年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收录。2011年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2012年被Elsevier公司二次文献数据库(Scopus)收录。2013年 超星数字期刊。2015年 第四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武大版)(2015-2016)》中,被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2016年4月《法医学杂志》被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AMI)》的引文数据库收录为来源刊;10月,获准加入WHO西太平洋区医学索引(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 Index Medicus, WPRIM)。
根据期刊引证报告最新统计,《法医学杂志》影响因子逐年上升,目前在法医学类期刊中,其影响因子名列榜首。
高原旅行健康指南:如何科学预防高原反应
时间:2025-06-06 15:51:58
高原地区因其独特的低氧、低压、低温环境,吸引着无数旅行者,但随之而来的高原反应也成为健康隐患。数据显示,海拔2000米以上的区域,约25%的旅行者会出现头痛等高原反应症状,而当海拔超过4500米时,这一比例可上升至37%。这一现象如同手机在低温环境下自动降低性能,人体在高原环境中也会因缺氧触发“保护机制”,但部分人群的“系统兼容性”更差,需要特别关注。
危险因素:高原反应的隐形推手
快速登高是引发急性高山病的主要原因。人体在海拔每上升1000米,血氧饱和度平均下降4%-5%,若未通过阶梯式上升让身体逐步适应,相当于让一台普通发动机突然超负荷运转,极易出现头痛、恶心等“故障信号”。剧烈运动在高原环境更危险,研究显示剧烈活动时耗氧量可增加10-20倍,这类似于给本就紧张的能量供应系统再添压力,可能诱发呼吸困难甚至肺水肿。
酒精代谢会消耗大量水分,使血液黏稠度增加20%-30%,如同给循环系统涂抹胶水,不仅加重缺氧状态,还会增加心脏负担。感冒患者在高海拔地区风险倍增,鼻腔黏膜肿胀会使氧气摄入效率降低15%-20%,免疫系统防御值下降,如同破损的盔甲难以抵御细菌病毒的双重攻击。睡眠不足者的免疫细胞活性降低30%,在高海拔地区更容易成为高原反应的“突破口”。
脆弱人群的特别警示
中老年群体需格外警惕,钙质流失导致骨骼支撑力下降,心血管系统的“管道弹性”减弱,在低氧环境下可能出现血压波动幅度超过20mmHg的情况。心肺疾病患者犹如带着受损的氧气泵登山,美国心脏协会特别指出,这类人群在2500米海拔时心脏负荷相当于平地跑马拉松。
孕妇群体在高原环境面临双重挑战,胎儿耗氧量占母体总供氧量的30%-40%,高原缺氧可能使胎盘血流量减少15%-20%。有过流产史的孕妇更需谨慎,其宫颈承受力如同过度拉伸的橡皮筋,任何额外压力都可能突破安全阈值。儿童群体看似适应力强,实则呼吸频率比成人快50%,单位体重耗氧量高30%,在高原更容易出现隐性缺氧,且表达能力有限可能延误病情识别。
预防策略的黄金组合
阶梯式适应法被证明可降低50%的高原反应发生率,建议每上升600-900米停留1-2天,这类似于给身体安装“缓冲软件”。水分补充需达到平日的1.5倍,但需注意每小时不超过800毫升,避免电解质失衡这个“隐形陷阱”。药物预防方面,乙酰唑胺可使血氧饱和度提升5%-8%,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如同精密仪器需要专业调试。
特殊人群的防护更需定制化:心肺疾病患者建议行前进行运动心肺功能检测,中老年人应提前4-6周补充铁元素提升携氧能力,孕妇需配备血氧监测仪并保持血氧值≥90%。所有旅行者都应建立“三早”防护机制:早识别(每小时监测血氧)、早干预(血氧低于85%立即吸氧)、早撤离(症状持续加重时下降海拔)。
高原医学专家提醒,预防高原反应的本质是让人体各系统与低氧环境达成新的平衡。就像升级电脑系统需要匹配硬件配置,高原旅行也需要根据个体特征制定防护方案。携带便携式血氧仪、避免日均上升超过500米、保持充足睡眠等基础措施,相当于为身体安装“防崩溃系统”,让高原之旅真正成为安全的心灵朝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