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法医学杂志》(CN 31-1472/R,ISSN 1004-5619)创刊于1985年7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主管、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主办,是我国第一本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法医学专业学术刊物。本刊创刊时为每期48页季刊,1996年改为每期64页,2005年改为每期80页,2006年变更为每期80页双月刊。2009年起正文纸张由80克双胶纸改为80克UPM雅光纸,采用了图文混排方式。
《法医学杂志》的办刊宗旨为:提供法医学及其相关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等信息,为维护司法公正、贯彻依法治国的方略服务,促进国内外同行的学术交流和本学科的发展。
《法医学杂志》刊登的主要内容包括:法医病理学、法医临床学、法医物证学、司法精神病学、法医毒理学、法医昆虫学和毒(药)物分析、医疗纠纷、医疗事故的法医学鉴定以及交通事故鉴定等现代司法鉴定科学方面的最新成果和动态。既刊登大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大型项目资助的创新性科研成果,也刊登许多对实际鉴定工作大有帮助的实用性技术和经验交流类文章,全面地为法医工作者提供科研、教学、检案等方面的新动向、新进展、新技术、新经验。
开设的栏目有:研究论著、技术与应用、案例分析、经验交流、医疗纠纷、疑难案例报道、综述、专题讲座和教育培训等。
主要作者和读者群为:公安、检察、法院、司法行政系统等部门的法医工作者,各类司法鉴定机构中的法医学鉴定人,高校法医院系、法律系的师生,卫生医疗单位的医务人员和法律工作者。
本刊编辑部多年来奉行高水平、高质量、高品位的办刊方针,在办刊中严格执行有关国家标准和规范以及审校制度,编辑人员对稿件的处理精益求精。录用文章学术水平高,实用性强,栏目内容丰富,版面设计合理,图表制作精确,印刷装帧精良,深受法医学界专业人员、高校师生及司法鉴定领域中相关人员的欢迎和认可。为促进法医学学科发展、提高本学科的科研和检案水平以及法医学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刊自1997年被美国生物医学文献资料数据库MEDLINE收录,是中国第一也是目前唯一一本进入该数据库的法医学类期刊。自1999年起陆续被《万方数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全文收录;被全国医学综合性检索工具《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列为核心期刊收录;获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2008年起本刊被确定为荷兰医学文摘(EMBASE)数据库收录期刊和中国《全国报刊索引》核心期刊。2009年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收录。2011年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2012年被Elsevier公司二次文献数据库(Scopus)收录。2013年 超星数字期刊。2015年 第四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武大版)(2015-2016)》中,被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2016年4月《法医学杂志》被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AMI)》的引文数据库收录为来源刊;10月,获准加入WHO西太平洋区医学索引(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 Index Medicus, WPRIM)。
根据期刊引证报告最新统计,《法医学杂志》影响因子逐年上升,目前在法医学类期刊中,其影响因子名列榜首。
老年人用药误区与科学建议
时间:2025-06-19 09:41:30
随着年龄增长,许多老年人需要长期服用多种药物来管理慢性病或术后恢复。然而,错误的用药习惯可能让良药变成"隐形杀手"。以下是针对老年人常见用药误区的科学解析与实用建议,帮助家人守护父母的健康防线。
一、药量不是加减法:擅自调整的隐藏风险
“今天血压稳定,少吃半片吧”——这种看似合理的想法实则危险。降压药、降糖药等慢性病药物需要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自行减量会导致病情反复甚至加重。例如,抗生素减量可能使细菌"死灰复燃"并产生耐药性,相当于给病原体提供了"训练场"。反之,加倍用药更危险,就像给心脏超负荷运转的发动机突然加注高标号汽油,可能引发肝肾功能损伤。正确做法是使用分药盒标记每日剂量,若需调整必须经医生评估,就像精密仪器需要专业技师调校。
二、药物混搭的致命组合:这些"CP"要拆散
独居老人常将不同医生开具的药物混用,却不知某些组合会产生"1+1>2"的毒性。头孢类抗生素与藿香正气水相遇时,其中的酒精会引发双硫仑样反应,轻则头痛呕吐,重则呼吸困难——这相当于在体内点燃"化学炸弹"。感冒药混搭更常见,多种含对乙酰氨基酚的药物叠加会使肝脏代谢超载,其伤害程度相当于连续熬夜一个月。建议建立"药物身份证"制度,用表格列出所有药物成分,就诊时主动出示,就像海关申报物品般严谨。
三、生物钟的用药密码:时间就是疗效
早晨7-8点服用降压药能精准打击血压晨峰,如同在潮汐最高点修筑堤坝;而晚上服用的他汀类药物则像夜间巡逻队,趁胆固醇合成最活跃时"突击检查"。糖皮质激素若错过早间服用窗口,可能干扰人体自然分泌节律,相当于给生物钟"拨乱时针"。对于记忆衰退的老人,可选用带电子提醒功能的药盒,或关联日常习惯(如晨起刷牙后服药),将科学用药转化为条件反射。
四、送服药物的液体陷阱:白开水是最佳拍档
用果汁送服阿司匹林,相当于用酸性溶液冲刷胃黏膜,可能引发"微型火山喷发"般的出血。牛奶中的钙离子则会与某些抗生素结合形成"金属牢笼",使药效下降50%以上。最安全的做法是准备专用水杯,服药时饮用200ml温水(约半瓶矿泉水量),既避免药物黏附食道,又能促进代谢。需特别注意,送服布洛芬等药物后30分钟内不宜平卧,防止药物在食管"滞留罢工"。
慢性病患者尤其需要建立"用药日志",记录每种药物的剂量、时间和身体反应,就像为健康建立"黑匣子"数据。多药并用者建议每3个月进行"药物大扫除",由临床药师评估是否存在冗余或冲突。对于独居老人,子女可通过智能药盒远程监督,把科技变成"电子孝心"。记住,正确的用药习惯是延长健康寿命的"隐形疫苗",需要全家共同守护这份特殊的"健康契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