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法医学杂志》(CN 31-1472/R,ISSN 1004-5619)创刊于1985年7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主管、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主办,是我国第一本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法医学专业学术刊物。本刊创刊时为每期48页季刊,1996年改为每期64页,2005年改为每期80页,2006年变更为每期80页双月刊。2009年起正文纸张由80克双胶纸改为80克UPM雅光纸,采用了图文混排方式。
《法医学杂志》的办刊宗旨为:提供法医学及其相关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等信息,为维护司法公正、贯彻依法治国的方略服务,促进国内外同行的学术交流和本学科的发展。
《法医学杂志》刊登的主要内容包括:法医病理学、法医临床学、法医物证学、司法精神病学、法医毒理学、法医昆虫学和毒(药)物分析、医疗纠纷、医疗事故的法医学鉴定以及交通事故鉴定等现代司法鉴定科学方面的最新成果和动态。既刊登大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大型项目资助的创新性科研成果,也刊登许多对实际鉴定工作大有帮助的实用性技术和经验交流类文章,全面地为法医工作者提供科研、教学、检案等方面的新动向、新进展、新技术、新经验。
开设的栏目有:研究论著、技术与应用、案例分析、经验交流、医疗纠纷、疑难案例报道、综述、专题讲座和教育培训等。
主要作者和读者群为:公安、检察、法院、司法行政系统等部门的法医工作者,各类司法鉴定机构中的法医学鉴定人,高校法医院系、法律系的师生,卫生医疗单位的医务人员和法律工作者。
本刊编辑部多年来奉行高水平、高质量、高品位的办刊方针,在办刊中严格执行有关国家标准和规范以及审校制度,编辑人员对稿件的处理精益求精。录用文章学术水平高,实用性强,栏目内容丰富,版面设计合理,图表制作精确,印刷装帧精良,深受法医学界专业人员、高校师生及司法鉴定领域中相关人员的欢迎和认可。为促进法医学学科发展、提高本学科的科研和检案水平以及法医学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刊自1997年被美国生物医学文献资料数据库MEDLINE收录,是中国第一也是目前唯一一本进入该数据库的法医学类期刊。自1999年起陆续被《万方数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全文收录;被全国医学综合性检索工具《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列为核心期刊收录;获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2008年起本刊被确定为荷兰医学文摘(EMBASE)数据库收录期刊和中国《全国报刊索引》核心期刊。2009年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收录。2011年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2012年被Elsevier公司二次文献数据库(Scopus)收录。2013年 超星数字期刊。2015年 第四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武大版)(2015-2016)》中,被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2016年4月《法医学杂志》被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AMI)》的引文数据库收录为来源刊;10月,获准加入WHO西太平洋区医学索引(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 Index Medicus, WPRIM)。
根据期刊引证报告最新统计,《法医学杂志》影响因子逐年上升,目前在法医学类期刊中,其影响因子名列榜首。
儿童溺水风险与急救指南
时间:2025-07-11 16:43:20
暑期是儿童水上活动的高峰期,但欢笑声背后潜藏着不容忽视的风险。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约有23.6万人死于溺水,其中儿童占比超过40%,而看似普通的游泳池、水库、河沟等场所,往往是悲剧发生的高发区。
危险水域的隐性威胁
游泳池虽配备救生设备与人员,但水质消毒剂可能引发黏膜刺激,加速呛水后病原体入侵。水库因深度不均、水流湍急,表面平静下暗藏漩涡与淤泥,儿童误入后易被吸入深水区;河沟则因淤泥堆积、水草缠绕,可能造成肢体受限引发二次溺水。值得警惕的是,30%的儿童溺水事件并非发生在戏水过程中,而是离水后数小时内突发。
发热与呕吐:身体发出的“红色警报”
若孩子玩耍后出现持续发热(体温≥38.5℃),可能提示肺部吸入污染水源导致的感染性肺炎。呕吐则与胃部积水刺激或脑部缺氧相关,需观察呕吐物是否带血丝或呈喷射状,此类情况可能伴随颅内压升高。曾有案例显示,一名7岁儿童在河沟玩耍后频繁干呕,误判为肠胃炎,延误治疗12小时后因脑水肿昏迷。
嗜睡与抽搐:神经系统受损的紧急信号
当孩子出现异常困倦、反应迟钝时,需警惕“迟发性溺水”——少量水分通过呼吸道进入肺泡,引发渐进性肺水肿,导致血氧饱和度下降。抽搐则可能源于电解质紊乱或脑细胞缺氧损伤,表现为肢体僵硬、眼球上翻。医学研究指出,出现抽搐症状的患儿中,60%在24小时内会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黄金抢救窗口期仅2-4小时。
急救三步法与医学干预原则
1.立即脱离水域:用毛毯包裹孩子身体以减少颤抖耗氧,侧卧姿势防止误吸呕吐物。
2.启动紧急响应:拨打急救电话时需明确描述“溺水史”及症状进展,优先选择具备儿童重症监护能力的医院。
3.途中监护要点:持续监测脉搏与呼吸频率,若出现呼吸暂停,可采用口鼻同步人工呼吸(每分钟20-24次),避免剧烈摇晃身体以防加重脑损伤。
预防体系的科学构建
从基础设施层面,游泳池需每50平方米配备1名持证救生员,并设置红外线溺水预警系统;水库应安装电子围栏与声光报警装置,阻断儿童靠近深水区。家长可实施“双人监护制”,即由两名成人分别负责观察孩子状态与周边环境,并掌握“30秒目视检查法”——每半分钟确认孩子头部是否露出水面。
水安全事故的80%可通过预防措施避免。当孩子出现上述症状时,切勿依赖“观察看看”的侥幸心理,每一分钟延误都可能使生存率下降7%-10%。构建“家庭-场所-医疗机构”三级响应链,才能将隐形风险转化为可控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