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医学杂志

期刊简介

  《法医学杂志》(CN 31-1472/R,ISSN 1004-5619)创刊于1985年7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主管、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主办,是我国第一本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法医学专业学术刊物。本刊创刊时为每期48页季刊,1996年改为每期64页,2005年改为每期80页,2006年变更为每期80页双月刊。2009年起正文纸张由80克双胶纸改为80克UPM雅光纸,采用了图文混排方式。

  《法医学杂志》的办刊宗旨为:提供法医学及其相关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等信息,为维护司法公正、贯彻依法治国的方略服务,促进国内外同行的学术交流和本学科的发展。

  《法医学杂志》刊登的主要内容包括:法医病理学、法医临床学、法医物证学、司法精神病学、法医毒理学、法医昆虫学和毒(药)物分析、医疗纠纷、医疗事故的法医学鉴定以及交通事故鉴定等现代司法鉴定科学方面的最新成果和动态。既刊登大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大型项目资助的创新性科研成果,也刊登许多对实际鉴定工作大有帮助的实用性技术和经验交流类文章,全面地为法医工作者提供科研、教学、检案等方面的新动向、新进展、新技术、新经验。

  开设的栏目有:研究论著、技术与应用、案例分析、经验交流、医疗纠纷、疑难案例报道、综述、专题讲座和教育培训等。

  主要作者和读者群为:公安、检察、法院、司法行政系统等部门的法医工作者,各类司法鉴定机构中的法医学鉴定人,高校法医院系、法律系的师生,卫生医疗单位的医务人员和法律工作者。

  本刊编辑部多年来奉行高水平、高质量、高品位的办刊方针,在办刊中严格执行有关国家标准和规范以及审校制度,编辑人员对稿件的处理精益求精。录用文章学术水平高,实用性强,栏目内容丰富,版面设计合理,图表制作精确,印刷装帧精良,深受法医学界专业人员、高校师生及司法鉴定领域中相关人员的欢迎和认可。为促进法医学学科发展、提高本学科的科研和检案水平以及法医学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刊自1997年被美国生物医学文献资料数据库MEDLINE收录,是中国第一也是目前唯一一本进入该数据库的法医学类期刊。自1999年起陆续被《万方数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全文收录;被全国医学综合性检索工具《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列为核心期刊收录;获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2008年起本刊被确定为荷兰医学文摘(EMBASE)数据库收录期刊和中国《全国报刊索引》核心期刊。2009年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收录。2011年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2012年被Elsevier公司二次文献数据库(Scopus)收录。2013年 超星数字期刊。2015年 第四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武大版)(2015-2016)》中,被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2016年4月《法医学杂志》被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AMI)》的引文数据库收录为来源刊;10月,获准加入WHO西太平洋区医学索引(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 Index Medicus, WPRIM)。

  根据期刊引证报告最新统计,《法医学杂志》影响因子逐年上升,目前在法医学类期刊中,其影响因子名列榜首。

               

初伏养生指南:运动饮食起居三要诀

时间:2025-07-21 17:43:07

初伏时节,阳气升发至一年中最旺盛的阶段,此时人体顺应自然规律,阳气外浮而内虚,稍有不慎易被暑湿所伤。如何在此时通过科学运动与饮食调养,达到生阳安神的双重效果?以下从运动、饮食、起居三方面展开详述,为不同人群提供针对性建议。

一、动以生阳:温和运动唤醒身体活力

初伏运动需遵循“避暑不贪凉”原则,选择清晨6-7点或傍晚17-18点阳气相对平和时段进行。中老年人推荐太极拳、八段锦等柔缓运动,动作如春风拂柳,既能疏通经络又可避免大汗耗气;上班族可选择游泳或慢跑,每次20-40分钟,强度以微微出汗为宜,如同给身体做“温水按摩”。需特别注意:运动后毛孔张开,忌立即冲凉,应以干毛巾及时擦汗,待心率平稳后再沐浴,避免寒气趁虚而入。

学生群体可尝试晨间散步搭配深呼吸,利用校园林荫道作为天然氧吧。运动后补水需少量多次,推荐淡盐水或含电解质饮品,如同为干渴的土壤缓慢浸润,更能预防脱水性头晕。若出现心慌、恶心等先兆中暑症状,应立即转移至阴凉处,用湿毛巾冷敷颈部大动脉,并饮用200ml常温淡盐水。

二、食以安神:清淡饮食调和阴阳

夏季脾胃运化功能减弱,饮食当遵循“多酸多甘、补气去火”原则。推荐“初伏6宝”中的黄鳝与鱼肉,前者补气效果堪比人参却不燥热,后者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如给血管涂上天然润滑剂。湿热体质者可用赤小豆冬瓜煲生鱼汤,赤小豆似微型扫帚清扫体内湿浊,冬瓜如天然空调降温解暑,生鱼则负责修复疲惫的脾胃。

上班族午餐可参考“北方头伏饺子”习俗,馅料选用茭白、虾仁等甘凉食材,比普通肉馅降低30%消化负担。学生群体宜多食节瓜鸡脚汤,胶原蛋白与矿物质组合像钢筋水泥般强健骨骼,搭配绿豆汤作为课后点心,既能清心火又避免冰淇淋的寒湿刺激。需特别注意:辣椒、花椒等辛辣食材如同体内点火器,易诱发口腔溃疡;过食冷饮则像给胃部浇冰水,会导致阳气衰微。

三、起居有常:顺应天时的细节养护

睡眠是初伏养阳的关键环节,建议22点前入睡,保证7-8小时优质睡眠。午间15-30分钟小憩如同手机快充,能快速恢复下午的工作精力。居室空调温度应设定在26-28℃,与室外温差不超过5℃,避免频繁出入冷热环境导致阳气耗散。情绪管理方面,可每日晨起冥想10分钟,想象阳气如金色暖流灌注四肢百骸,配合《高山流水》等古乐调节自主神经。

特殊人群需额外防护:心血管疾病患者晨练前可含服3-5粒丹参片,如同给心脏加装缓冲垫;糖尿病患者运动后应及时监测血糖,避免低血糖性眩晕。若出现高热、抽搐等重度中暑症状,需立即就医,急救等待期间可用冰袋轮换敷于腋下、腹股沟等散热核心区。

初伏养生本质是把握“外热内寒”的特殊体质状态,通过运动生发阳气如添柴续火,饮食调理似细雨润物,起居节奏若合拍而舞。坚持这三大原则,便能借助天时之力,为全年健康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