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法医学杂志》(CN 31-1472/R,ISSN 1004-5619)创刊于1985年7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主管、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主办,是我国第一本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法医学专业学术刊物。本刊创刊时为每期48页季刊,1996年改为每期64页,2005年改为每期80页,2006年变更为每期80页双月刊。2009年起正文纸张由80克双胶纸改为80克UPM雅光纸,采用了图文混排方式。
《法医学杂志》的办刊宗旨为:提供法医学及其相关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等信息,为维护司法公正、贯彻依法治国的方略服务,促进国内外同行的学术交流和本学科的发展。
《法医学杂志》刊登的主要内容包括:法医病理学、法医临床学、法医物证学、司法精神病学、法医毒理学、法医昆虫学和毒(药)物分析、医疗纠纷、医疗事故的法医学鉴定以及交通事故鉴定等现代司法鉴定科学方面的最新成果和动态。既刊登大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大型项目资助的创新性科研成果,也刊登许多对实际鉴定工作大有帮助的实用性技术和经验交流类文章,全面地为法医工作者提供科研、教学、检案等方面的新动向、新进展、新技术、新经验。
开设的栏目有:研究论著、技术与应用、案例分析、经验交流、医疗纠纷、疑难案例报道、综述、专题讲座和教育培训等。
主要作者和读者群为:公安、检察、法院、司法行政系统等部门的法医工作者,各类司法鉴定机构中的法医学鉴定人,高校法医院系、法律系的师生,卫生医疗单位的医务人员和法律工作者。
本刊编辑部多年来奉行高水平、高质量、高品位的办刊方针,在办刊中严格执行有关国家标准和规范以及审校制度,编辑人员对稿件的处理精益求精。录用文章学术水平高,实用性强,栏目内容丰富,版面设计合理,图表制作精确,印刷装帧精良,深受法医学界专业人员、高校师生及司法鉴定领域中相关人员的欢迎和认可。为促进法医学学科发展、提高本学科的科研和检案水平以及法医学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刊自1997年被美国生物医学文献资料数据库MEDLINE收录,是中国第一也是目前唯一一本进入该数据库的法医学类期刊。自1999年起陆续被《万方数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全文收录;被全国医学综合性检索工具《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列为核心期刊收录;获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2008年起本刊被确定为荷兰医学文摘(EMBASE)数据库收录期刊和中国《全国报刊索引》核心期刊。2009年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收录。2011年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2012年被Elsevier公司二次文献数据库(Scopus)收录。2013年 超星数字期刊。2015年 第四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武大版)(2015-2016)》中,被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2016年4月《法医学杂志》被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AMI)》的引文数据库收录为来源刊;10月,获准加入WHO西太平洋区医学索引(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 Index Medicus, WPRIM)。
根据期刊引证报告最新统计,《法医学杂志》影响因子逐年上升,目前在法医学类期刊中,其影响因子名列榜首。
警惕!这种蚊子叮咬可能让你关节剧痛
时间:2025-08-04 16:20:11
近期,一种名为基孔肯雅热的蚊媒传染病引发广泛关注。这种由伊蚊叮咬传播的疾病,正随着夏季蚊虫活跃期悄然蔓延。据国家卫生健康委最新发布的诊疗方案显示,基孔肯雅热已在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形成流行趋势,而我国伊蚊分布广泛,防控形势不容乐观。
发热:不只是普通感冒的信号
当体温突然飙升至39℃以上,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流感或感冒。但基孔肯雅热的发热特点截然不同——它像一场毫无预警的“高温突袭”,往往伴随持续低烧或反复高热。13岁患者小丁的经历颇具代表性:起初误以为是食物过敏,直到发热症状出现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种发热通常持续2-3天,但体温波动如同过山车,稍有不慎可能引发脱水等并发症。
关节剧痛:比运动损伤更折磨
基孔肯雅病毒最令人闻风丧胆的特征,是它对关节的针对性攻击。患者常描述这种疼痛“像被铁锤反复敲打腕踝”,甚至导致行走困难。医学观察发现,病毒尤其偏好侵袭手腕、脚踝等小关节,严重时会让患者因疼痛不自主蜷缩身体——这正是其名称“曲屈病”的由来(基孔肯雅在坦桑尼亚土语中意为“弯曲”)。虽然多数人一周后症状缓解,但约20%患者可能面临数月甚至数年的慢性关节疼痛。
皮疹:皮肤上的红色警报
不同于普通过敏疹子的瘙痒难耐,基孔肯雅热引发的皮疹呈现特殊的“无痛密集模式”。患者皮肤会突然冒出大片红疹,如同被撒上一把赤砂糖,多集中在躯干和四肢。这种皮疹虽不刺痒,却是病毒活动的明确标志,往往与发热同步出现,3-5天后逐渐褪去。
防蚊:构筑三道科学防线
1.化学屏障:选择含避蚊胺(DEET)、派卡瑞丁或柠檬桉叶油的驱蚊剂,如同给皮肤穿上“隐形防护服”。注意需每4-6小时补涂,尤其在出汗或淋雨后。
2.物理隔离:安装纱窗纱门,使用蚊帐时建议选用经氯菊酯处理的灭蚊帐,能将防护效果提升3倍。户外活动时穿浅色长袖衣裤,避免给蚊子“开饭时间”(日出后2小时和日落前3小时是伊蚊活跃高峰)。
3环境治理:每周清理花盆托盘、废旧轮胎等积水容器,1个矿泉水瓶积水量就足够孵化200只蚊幼虫。社区可引入苏云金杆菌等生物灭蚊剂,安全降低蚊虫密度。
特殊人群的加强防护
孕妇、婴幼儿及慢性病患者需采取升级防护。婴幼儿推车建议加装防蚊网罩,孕妇可使用风扇制造气流干扰蚊虫定位。值得警惕的是,既往患过基孔肯雅热者仍可能再次感染——病毒存在至少6种基因型,抗体保护并非一劳永逸。
当出现可疑症状时,务必及早就医并主动告知蚊虫接触史。目前虽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但通过对症治疗(如布洛芬缓解关节痛)、补液支持等手段,绝大多数患者可顺利康复。公共卫生专家提醒,随着气候变暖加剧,蚊媒传染病防控已不仅是个人健康问题,更需要社区层面的协同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