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医学杂志

期刊简介

  《法医学杂志》(CN 31-1472/R,ISSN 1004-5619)创刊于1985年7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主管、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主办,是我国第一本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法医学专业学术刊物。本刊创刊时为每期48页季刊,1996年改为每期64页,2005年改为每期80页,2006年变更为每期80页双月刊。2009年起正文纸张由80克双胶纸改为80克UPM雅光纸,采用了图文混排方式。

  《法医学杂志》的办刊宗旨为:提供法医学及其相关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等信息,为维护司法公正、贯彻依法治国的方略服务,促进国内外同行的学术交流和本学科的发展。

  《法医学杂志》刊登的主要内容包括:法医病理学、法医临床学、法医物证学、司法精神病学、法医毒理学、法医昆虫学和毒(药)物分析、医疗纠纷、医疗事故的法医学鉴定以及交通事故鉴定等现代司法鉴定科学方面的最新成果和动态。既刊登大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大型项目资助的创新性科研成果,也刊登许多对实际鉴定工作大有帮助的实用性技术和经验交流类文章,全面地为法医工作者提供科研、教学、检案等方面的新动向、新进展、新技术、新经验。

  开设的栏目有:研究论著、技术与应用、案例分析、经验交流、医疗纠纷、疑难案例报道、综述、专题讲座和教育培训等。

  主要作者和读者群为:公安、检察、法院、司法行政系统等部门的法医工作者,各类司法鉴定机构中的法医学鉴定人,高校法医院系、法律系的师生,卫生医疗单位的医务人员和法律工作者。

  本刊编辑部多年来奉行高水平、高质量、高品位的办刊方针,在办刊中严格执行有关国家标准和规范以及审校制度,编辑人员对稿件的处理精益求精。录用文章学术水平高,实用性强,栏目内容丰富,版面设计合理,图表制作精确,印刷装帧精良,深受法医学界专业人员、高校师生及司法鉴定领域中相关人员的欢迎和认可。为促进法医学学科发展、提高本学科的科研和检案水平以及法医学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刊自1997年被美国生物医学文献资料数据库MEDLINE收录,是中国第一也是目前唯一一本进入该数据库的法医学类期刊。自1999年起陆续被《万方数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全文收录;被全国医学综合性检索工具《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列为核心期刊收录;获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2008年起本刊被确定为荷兰医学文摘(EMBASE)数据库收录期刊和中国《全国报刊索引》核心期刊。2009年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收录。2011年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2012年被Elsevier公司二次文献数据库(Scopus)收录。2013年 超星数字期刊。2015年 第四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武大版)(2015-2016)》中,被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2016年4月《法医学杂志》被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AMI)》的引文数据库收录为来源刊;10月,获准加入WHO西太平洋区医学索引(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 Index Medicus, WPRIM)。

  根据期刊引证报告最新统计,《法医学杂志》影响因子逐年上升,目前在法医学类期刊中,其影响因子名列榜首。

               

突发红疹别慌!科学辨别与应对指南

时间:2025-08-12 15:38:54

一觉醒来发现手臂和腿部布满红疹,这种突如其来的皮肤问题往往让人手足无措。究竟是蚊虫趁夜偷袭,还是皮肤潜伏的感染问题爆发?我们需要从症状特点、诱因机制到应对策略层层剖析,帮助您科学判断这抹红色警报背后的真相。

红疹的形态学诊断:从外观找线索

红疹若呈现孤立性红肿,中央可见针尖大小叮咬痕迹,且周围皮肤温度正常,蚊虫叮咬的可能性较高——尤其是夏季夜间未使用蚊帐或驱蚊产品时,蚊虫唾液中的蛋白质会引发局部免疫反应,导致组胺释放和血管扩张。相反,若红疹呈簇集性丘疹或融合成片,边缘伴随脱屑或渗液,则需警惕湿疹或接触性皮炎的可能,这类皮疹往往与过敏原接触史相关,如新换床单的洗涤剂残留或睡衣材质刺激。

瘙痒程度也是重要鉴别点:蚊虫叮咬通常伴随剧烈刺痒,而真菌感染(如体癣)的瘙痒感可能更持久且伴随灼热感。值得注意的是,若红疹呈现毛囊为中心的脓疱样改变,触摸时有颗粒感,则指向细菌性毛囊炎——这种情况常见于出汗后未及时清洁或剃毛后毛囊受损。

时间线与诱因的关联分析

夜间突发红疹需重点考察环境变量。物理因素如新换的羽绒被可能因机械摩擦诱发"羽绒过敏疹",其特点是接触部位出现边界清晰的红色斑块;若睡前曾饮酒或进食海鲜,则要考虑食物过敏的延迟反应,这类红疹往往呈对称分布并伴随皮肤紧绷感。值得警惕的是,服用抗生素期间出现的弥漫性红疹可能是药物过敏的前兆,需立即停药就医。

夏季特有的隐忧还包括凉席上的螨虫叮咬,其特点是形成线性排列的"三联征"红疹(3个相邻丘疹呈直线分布),这与疥螨在皮肤内掘隧道的习性有关。而空调长期未清洁导致的真菌孢子扩散,可能引发特殊形态的"靶形疹"——中央苍白周围环状红斑的皮损表现。

临床级家庭处置方案

对于疑似蚊虫叮咬的红疹,可用碱性肥皂水中和毒素,配合冷敷收缩血管缓解肿胀。但需避免抓挠导致"人工荨麻疹"——即因机械刺激加重的皮肤划痕反应。当出现直径超过2cm的"伪足样"扩展性红斑时,提示可能存在膜翅目昆虫(如蜜蜂)毒液过敏,需立即口服抗组胺药物并观察呼吸状况。

湿疹样皮疹的黄金处理法是"三分钟保湿原则":沐浴后三分钟内涂抹含神经酰胺的保湿霜,配合短期使用1%氢化可的松软膏(每日两次,不超过一周)。若48小时内出现黄色结痂或脓性分泌物,则提示继发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需采用莫匹罗星软膏进行靶向抗菌。

预警性体征与就医红线

当红疹伴随以下任一症状时,需警惕系统性疾病的皮肤表现:晨起关节僵硬提示可能的红斑狼疮;近期体重下降伴疹区色素沉着需排查甲状腺功能异常;环形红斑合并心悸可能预示风湿热活动。特殊形态的"虹膜样疹"(靶心状皮损)则是多形红斑的特征性表现,多与病毒感染或药物过敏相关。

实验室检查的选择也有讲究:点刺试验适用于速发型过敏原筛查;斑贴试验对迟发型接触性皮炎诊断率可达80%;而皮肤镜能清晰分辨疥螨隧道与普通湿疹的微观结构差异。对于持续扩散的皮疹,皮肤活检提供的组织病理学证据往往是确诊金标准,如银屑病的Munro微脓肿或皮肌炎的界面皮炎特征。

预防性生态调节策略

建立"皮肤健康日志"能有效追踪诱因:记录每日饮食、接触物及气候变量,配合拍照存档皮疹演变过程。卧室环境控制需注意相对湿度维持在50%-60%,过高易滋生尘螨,过低则破坏皮肤屏障。对于过敏体质者,建议选用经AOE抗过敏认证的床品,其特殊编织工艺能减少过敏原附着。

值得推广的还有"阶梯式暴露试验":将新购衣物单独清洗后,先在内肘部试穿2小时,确认无反应再正常使用。这种可控的过敏原筛查法能将接触性皮炎风险降低67%。夜间防护可考虑物理屏障替代化学驱蚊——微米级防蚊帐的防护效果可达98%,且避免驱蚊胺对敏感性皮肤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