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法医学杂志》(CN 31-1472/R,ISSN 1004-5619)创刊于1985年7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主管、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主办,是我国第一本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法医学专业学术刊物。本刊创刊时为每期48页季刊,1996年改为每期64页,2005年改为每期80页,2006年变更为每期80页双月刊。2009年起正文纸张由80克双胶纸改为80克UPM雅光纸,采用了图文混排方式。
《法医学杂志》的办刊宗旨为:提供法医学及其相关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等信息,为维护司法公正、贯彻依法治国的方略服务,促进国内外同行的学术交流和本学科的发展。
《法医学杂志》刊登的主要内容包括:法医病理学、法医临床学、法医物证学、司法精神病学、法医毒理学、法医昆虫学和毒(药)物分析、医疗纠纷、医疗事故的法医学鉴定以及交通事故鉴定等现代司法鉴定科学方面的最新成果和动态。既刊登大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大型项目资助的创新性科研成果,也刊登许多对实际鉴定工作大有帮助的实用性技术和经验交流类文章,全面地为法医工作者提供科研、教学、检案等方面的新动向、新进展、新技术、新经验。
开设的栏目有:研究论著、技术与应用、案例分析、经验交流、医疗纠纷、疑难案例报道、综述、专题讲座和教育培训等。
主要作者和读者群为:公安、检察、法院、司法行政系统等部门的法医工作者,各类司法鉴定机构中的法医学鉴定人,高校法医院系、法律系的师生,卫生医疗单位的医务人员和法律工作者。
本刊编辑部多年来奉行高水平、高质量、高品位的办刊方针,在办刊中严格执行有关国家标准和规范以及审校制度,编辑人员对稿件的处理精益求精。录用文章学术水平高,实用性强,栏目内容丰富,版面设计合理,图表制作精确,印刷装帧精良,深受法医学界专业人员、高校师生及司法鉴定领域中相关人员的欢迎和认可。为促进法医学学科发展、提高本学科的科研和检案水平以及法医学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刊自1997年被美国生物医学文献资料数据库MEDLINE收录,是中国第一也是目前唯一一本进入该数据库的法医学类期刊。自1999年起陆续被《万方数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全文收录;被全国医学综合性检索工具《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列为核心期刊收录;获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2008年起本刊被确定为荷兰医学文摘(EMBASE)数据库收录期刊和中国《全国报刊索引》核心期刊。2009年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收录。2011年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2012年被Elsevier公司二次文献数据库(Scopus)收录。2013年 超星数字期刊。2015年 第四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武大版)(2015-2016)》中,被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2016年4月《法医学杂志》被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AMI)》的引文数据库收录为来源刊;10月,获准加入WHO西太平洋区医学索引(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 Index Medicus, WPRIM)。
根据期刊引证报告最新统计,《法医学杂志》影响因子逐年上升,目前在法医学类期刊中,其影响因子名列榜首。
卫生高级职称评审材料:医护必须提供的【专题报告】怎么写?一定要了解这些关键要求!
时间:2025-09-24 11:29:52
“专题报告”这四个字,最近是不是频繁在你的微信群里刷屏,成为大家热议的焦点?在医护群体中,职称评审是职业生涯里的重要关卡,而专题报告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材料,自然备受关注。大家在群里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有人分享自己的困惑,有人询问他人的经验,专题报告俨然成了这段时间医护圈子里最热门的话题。
每年一到职称评审季,它就像一道无形却又难以跨越的隐形门槛,把不少人绊得在原地团团转、不知所措。对于很多医护工作者来说,平时工作忙碌,精力都放在了治病救人上,很少有时间专门去研究如何撰写专题报告。当评审季来临,需要提交这份材料时,才突然发现无从下手。写吧,完全不知道该从何处下笔,大脑一片空白,坐在电脑前,盯着屏幕半天也敲不出几个字;抄吧,又时刻担心查重系统毫不留情地“翻脸”。现在查重系统越来越智能,对抄袭的判定也越来越严格,一旦被查出抄袭,不仅会让自己的努力付诸东流,还可能影响自己的职业声誉;找人代写吧,钱包先瘪下去一大半。请专业的代写人员费用不菲,对于一些收入并不高的医护工作者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且后续还得提心吊胆,生怕被查出问题。一旦被发现代写,不仅职称评审肯定泡汤,还可能面临单位的处分,真是得不偿失。
别急,今天咱们就把这让人头疼的“专题报告”掰开揉碎,用最通俗易懂的大白话来聊一聊,保证你听完之后能直接打开电脑,信心满满地开始敲字。其实,撰写专题报告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难,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和技巧,就能轻松应对。
先来说说最容易让人踩坑、也最吓人的误区:把专题报告写成“年终总结”。年终总结通常是全面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情况,包括完成的任务、取得的成绩、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的计划等,内容比较宽泛和笼统。而专题报告则有着截然不同的侧重点。有人一上来就写“在院领导的英明带领下,我科全年共收治病人××例”,评委看到这种千篇一律、毫无新意的开头,直接就会把分数扣到脚底板,让你与高分无缘。因为评委每天要审阅大量的报告,看到这种千篇一律的开头,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自然不会给高分。记住,专题报告不是用来表功的,它更像是一场“破案”行动——破解你自己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的那个“怪案子”。在临床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释的现象或问题,这些问题就像一个个神秘的“案子”,等待我们去破解。这个“案子”越具体、越独特,你的分数就越高。比如:“同样都是做腹腔镜阑尾炎手术,为啥 A 组 15 个病人术后有 3 个出现感染,而 B 组 17 个病人却一个都没事?”这就是一个非常具体、独特的“案子”。你把这个问题像写故事一样详细地呈现出来,从发现问题的惊讶,到深入探究原因的疑惑,再到努力寻找解决办法的坚定,整个过程生动有趣,你就已经赢了一半。评委看到这样的报告,会被你的故事吸引,更愿意深入了解你的研究过程和成果。
那这个故事该怎么写呢?其实很简单,分三段,九个字就能概括:“咋回事→我咋试→效果呢”。
第一段,要详细交代“怪事”发生的背景,数据千万别太空泛,最好拿自己科室的真实数据来说话:几月几号到几月几号这段时间里,一共收治了多少例病人,出现了什么样的麻烦或者异常情况。例如,在某医院的普外科,从 3 月 1 日到 6 月 30 日,共收治了 100 例腹腔镜阑尾炎手术患者。其中,有 15 例患者在术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感染症状,表现为伤口红肿、疼痛、发热等,而其他患者则恢复良好。通过对这些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初步分析,发现感染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等因素与未感染患者并无明显差异,这就让医护人员感到十分困惑,也成为了需要破解的“怪事”。详细的数据和具体的背景描述,能让评委更清晰地了解问题的严重性和研究的必要性。
第二段,重点写你是怎么“动手”解决问题的:你多查阅了一篇权威指南、把换药流程精简砍掉了一步、给病人增加了回访问卷以便更好地了解情况……这些方法越接地气、越具有可操作性越好。还是以上述腹腔镜阑尾炎手术术后感染问题为例,医护人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们查阅了国内外最新的相关指南和文献,了解到术后感染可能与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护理等因素有关。于是,他们对手术团队进行了培训,优化了手术流程,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同时,对术后护理流程进行了改进,精简了一些不必要的环节,加强了对伤口的观察和护理。此外,还增加了回访问卷,定期了解患者出院后的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这些方法都是基于实际工作情况提出的,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能够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段,要用实实在在的数字来说话:感染率从原来的 12%降到了 4%,平均住院时间减少了 1.8 天,病人满意度从 85%提升到了 96%。这些数字不用多么高大上、多么惊人,只要能证明你采取的“这招”确实管用、有效果就行。通过上述一系列措施的实施,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统计,发现腹腔镜阑尾炎手术术后感染率明显下降,从原来的 12%降到了 4%。同时,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也减少了 1.8 天,这不仅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也提高了医院的床位周转率。此外,病人满意度从 85%提升到了 96%,说明患者对治疗效果和护理服务更加满意。这些实实在在的数字,充分证明了所采取的措施是有效的,也让评委看到了你的研究成果的价值。
有人会担心:我没做实验,也能写专题报告吗?在临床工作中,很多人可能没有机会开展大规模的实验研究,但这并不意味着就不能写专题报告。
当然能。去年河南有一位县医院的护士,就把“术后病人怕痛不肯早期下床”这个问题写成了专题报告。在临床护理中,术后病人早期下床活动对于促进身体恢复、预防并发症等非常重要。然而,很多病人因为怕痛而不愿意早期下床,这给护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这位护士既没有改变用药方案,也没有更换医疗设备,只是在交班时增加了一张“笑脸疼痛评分表”。这张评分表以简单易懂的方式让病人对自己的疼痛程度进行评分,从微笑到哭泣分为不同的等级,病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轻松选择。然后,护士拉着家属一起鼓励病人,向病人和家属解释早期下床活动的好处,以及如何通过正确的姿势和方法减轻疼痛。结果在 24 例病人里,有 21 例病人提前 8 小时下床活动。这些病人恢复得更快,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明显降低。她的文章发出去后,一样顺利通过了副高评审。其中的诀窍就是:把小事往深里挖,详细写出“我为什么这么想、这么干、这么干最终取得了成功”。这位护士从临床工作中的一个小问题入手,通过深入思考和尝试,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她在报告中详细阐述了自己的思考过程、采取的措施以及最终的成果,让评委看到了她的专业能力和创新精神。
再说说查重这个问题。查重是专题报告评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目的是防止抄袭和学术不端行为。别被“20%以下”这个要求吓疯,其实秘诀就两条:
第一,千万别抄网上的那些“模板句”。什么“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这种套话只要出现一次,查重软件就会立刻发出警报,让你的报告陷入危险境地。这些模板句在网络上广泛流传,被很多人使用过,查重系统很容易就能识别出来。如果报告中大量使用这样的套话,不仅会增加查重率,还会让报告显得空洞无物,缺乏个性。
第二,要用你自己的口气、自己的语言去记录。比如“夜里 12 点,值班医生刚合上眼准备休息,病房的呼叫铃突然急促地响了起来”——把这样的真实场景原原本本地写下来,就算查重软件再牛,也查不到相同的内容。在临床工作中,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这些真实的经历和感受是最宝贵的素材。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些场景和感受记录下来,不仅能让报告更加生动真实,还能体现出自己的独特视角和思考。评委看到这样的报告,会感受到你的真诚和用心,也更容易产生共鸣。
还有小伙伴问:病例该从哪来呢?病例是专题报告的重要依据,足够的病例数量能够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说服力。
记住“20 例”这条隐形线。一般来说,为了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专题报告中涉及的病例数量最好能达到 20 例以上。如果实在凑不够 20 例,就把时间拉长一些,或者把范围缩小一些。比如“老年糖尿病足换药”这个主题,如果一年凑不到 20 例,就写“65 岁以上、Wagner 3 级、伴有高血压”的那一小部分病人。通过缩小范围,可以更加精准地研究特定人群的情况,提高研究的质量。只要数据真实可靠,评委一般不会故意难为你。去年内蒙古就有一位老师,用 18 例病例也顺利通过了评审,关键是她附上了原始护理记录单,专家现场随机抽取 3 份进行核对,结果都能对得上。原始护理记录单是临床工作的真实记录,能够为研究提供有力的证据。在提交专题报告时,附上相关的原始资料,能够让评委更加信任你的研究成果,增加通过评审的机会。
最后,格式千万别花哨。格式是专题报告的外在表现,一个规范、整洁的格式能够让评委更容易阅读和理解报告内容。标题要直接点题,让人一看就知道报告的核心内容,比如《我们如何把腹腔镜阑尾炎术后感染率砍到 4%》,这样的标题简洁明了,突出了研究的重点和成果;正文 3000 来字,分成“前言、做法、结果、讨论、结论”五小块,每块再配一个小标题,让报告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前言”部分可以介绍研究的背景和目的,“做法”部分详细阐述采取的措施和方法,“结果”部分呈现研究的数据和成果,“讨论”部分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结论”部分总结研究的主要发现和意义。这样的结构符合学术报告的规范,能够让评委快速把握报告的核心内容;结尾要列出 5~8 条参考文献,尽量选择近五年的,别超过 10 条,多了会显得臃肿、杂乱。参考文献能够体现报告的科学性和严谨性,选择近五年的文献可以保证研究的时效性。字体、字号、行距等格式要求,要严格按照你们省卫健委官网最新通知来,千万别自己随意发明创造。不同地区和单位对专题报告的格式可能有不同的要求,严格按照规定执行可以避免因格式问题而丢分。北京市 2024 年文件就写得明明白白:专题报告 3000 字内,附原始数据表,只要照着做,就能一分不扣。
写到这儿,你可能就会发现:专题报告其实就是一场“有数据的吐槽”。在临床工作中,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扰,这些问题就像我们心中的“吐槽点”。而专题报告就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让我们把这些“吐槽点”用数字、用故事、用我们亲手试出来并证明有效的办法,写成一篇“小论文”。别再把它想成高考作文那样死板,高考作文有固定的格式和要求,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和套路;也别想成 SCI 论文那样高深,SCI 论文通常要求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创新性,对于很多医护工作者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它更像你给同行发的一条超长微信:“嘿,我试了个招,真有用,你也试试。”用这种轻松、亲切的方式去撰写专题报告,不仅能够让报告更加生动有趣,还能让同行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你的研究成果。
关掉手机,打开文档,先写标题,再写第一段,今天写完 500 字,明天你就会发现:这玩意儿,其实也就那么回事。撰写专题报告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要一开始就给自己太大的压力。从小的目标开始,一步一步地完成报告的各个部分,你会发现原来撰写专题报告并没有那么难。祝你一次过审,早日把新工牌拿到手,开启新的职业篇章。当你成功通过职称评审,拿到新工牌的那一刻,你会觉得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也会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