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法医学杂志》(CN 31-1472/R,ISSN 1004-5619)创刊于1985年7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主管、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主办,是我国第一本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法医学专业学术刊物。本刊创刊时为每期48页季刊,1996年改为每期64页,2005年改为每期80页,2006年变更为每期80页双月刊。2009年起正文纸张由80克双胶纸改为80克UPM雅光纸,采用了图文混排方式。
《法医学杂志》的办刊宗旨为:提供法医学及其相关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等信息,为维护司法公正、贯彻依法治国的方略服务,促进国内外同行的学术交流和本学科的发展。
《法医学杂志》刊登的主要内容包括:法医病理学、法医临床学、法医物证学、司法精神病学、法医毒理学、法医昆虫学和毒(药)物分析、医疗纠纷、医疗事故的法医学鉴定以及交通事故鉴定等现代司法鉴定科学方面的最新成果和动态。既刊登大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大型项目资助的创新性科研成果,也刊登许多对实际鉴定工作大有帮助的实用性技术和经验交流类文章,全面地为法医工作者提供科研、教学、检案等方面的新动向、新进展、新技术、新经验。
开设的栏目有:研究论著、技术与应用、案例分析、经验交流、医疗纠纷、疑难案例报道、综述、专题讲座和教育培训等。
主要作者和读者群为:公安、检察、法院、司法行政系统等部门的法医工作者,各类司法鉴定机构中的法医学鉴定人,高校法医院系、法律系的师生,卫生医疗单位的医务人员和法律工作者。
本刊编辑部多年来奉行高水平、高质量、高品位的办刊方针,在办刊中严格执行有关国家标准和规范以及审校制度,编辑人员对稿件的处理精益求精。录用文章学术水平高,实用性强,栏目内容丰富,版面设计合理,图表制作精确,印刷装帧精良,深受法医学界专业人员、高校师生及司法鉴定领域中相关人员的欢迎和认可。为促进法医学学科发展、提高本学科的科研和检案水平以及法医学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刊自1997年被美国生物医学文献资料数据库MEDLINE收录,是中国第一也是目前唯一一本进入该数据库的法医学类期刊。自1999年起陆续被《万方数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全文收录;被全国医学综合性检索工具《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列为核心期刊收录;获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2008年起本刊被确定为荷兰医学文摘(EMBASE)数据库收录期刊和中国《全国报刊索引》核心期刊。2009年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收录。2011年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2012年被Elsevier公司二次文献数据库(Scopus)收录。2013年 超星数字期刊。2015年 第四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武大版)(2015-2016)》中,被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2016年4月《法医学杂志》被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AMI)》的引文数据库收录为来源刊;10月,获准加入WHO西太平洋区医学索引(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 Index Medicus, WPRIM)。
根据期刊引证报告最新统计,《法医学杂志》影响因子逐年上升,目前在法医学类期刊中,其影响因子名列榜首。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主办单位: 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
出版部门: 《法医学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004-5619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31-1472/R
邮发代号:
出版周期
创刊时间 1985
出版地区
出版地区
订购价格 336.00
杂志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杂志名称:法医学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 主办单位: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4-5619
- 国内刊号:31-1472/R
- 出版周期:
-
大鼠脑损伤后COX-2表达变化的时间规律性研究
目的探讨大鼠脑损伤后环氧合酶2(COX-2)在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中表达变化的时间规律性.方法以冲击应力σd为355.09kPa致大鼠脑损伤后,于不同时间段分别应用原位杂交、免疫组化、免疫组化双染色技术检测COX-2mRNA和蛋白的表达强度,用图像分析系统测定阳性反应物平均灰度,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正常对照组COX-2mRNA和蛋白弱表达,伤后15min开始表达呈增强趋势,分别于伤后1,2d,表达......
作者:吴旭;王保捷;张国华;汪德文;胡更奕;冀振东;陈力学 刊期: 2004- 01
-
皮肤切创愈合中caspase-3表达的免疫组化研究
目的探讨皮肤切创损伤愈合过程中,caspase-3在损伤区内的表达以及不同损伤时间caspase-3的变化规律.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33例不同损伤时间小鼠皮肤切创组织中caspase-3的表达进行研究.同时以3例非切创小鼠皮肤组织做对照.结果伤后6h的损伤皮肤组织中可见少量中性粒细胞表达caspase-3,伤后12~24h,大部分浸润的中性粒细胞及部分单核细胞为caspase-3阳性.随伤后......
作者:杜宇;官大威;赵锐 刊期: 2004- 01
-
甲醛对一氧化碳中毒血检验干扰的研究
目的探讨甲醛对一氧化碳中毒血的检测是否产生干扰,提高一氧化碳中毒鉴定的可靠性.方法采用常用的血中一氧化碳或碳氧血红蛋白饱和度的检测方法对未加甲醛和加甲醛的血样分别进行实验研究.结果甲醛对加热法、氢氧化钠法、氯化钯法、分光光度法等检测方法均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干扰.结论经福尔马林灌注或固定的检材不宜用于一氧化碳中毒血检测,否则可能导致错误的鉴定结论.......
作者:颜有仪;廖林川;杨林;林岚 刊期: 2004- 01
-
早期心肌缺血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免疫组织化学观察
目的探讨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对早期心肌缺血诊断的灵敏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正常心脏、心肌梗死及其它怀疑有心肌缺血的心肌细胞内H-FABP和肌红蛋白(Mb)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正常对照组均无明显的缺失,心肌梗死组均出现明显的缺失,9例可疑心肌缺血病例中有3例出现H-FABP明显的缺失,3例出现可疑缺失,有4例出现Mb明显的缺失,2例出现可疑缺失,说明H-FABP可用于诊断早期......
作者:明媚;孟祥志 刊期: 2004- 01
-
大鼠不同程度脑挫伤后caspase-3表达的研究
目的阐明不同程度及不同时间脑挫伤后caspase-3表达的变化.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Westemblot和RT-PCR方法对48例实验性脑挫伤大鼠的脑组织进行了检验,同时以3例非脑挫伤和3例假手术的脑组织做对照.结果伤后1hcaspase-3即有表达,24~48h达高峰,挫伤后14dcaspase-3仍维持较高水平.阳性细胞多集中于挫伤区及周围带皮质和脑实质内海马区,不同程度脑挫伤各组之间阳......
作者:陶陆阳;陈溪萍;卞士中;丁梅;官大威;王继红 刊期: 2004- 01
-
溺死大鼠肺组织水通道蛋白1的表达
目的检测生前溺死与死后抛尸的肺组织水通道蛋白的表达.方法取2种死亡方式条件下大鼠肺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肺组织中水通道蛋白1表达的分布特征.结果两种死亡条件下肺泡间质和支气管周围的毛细血管内皮及肺泡上皮均有AQP1的阳性表达,但积分光密度值(intergratedopticaldensity,IOD)值有显著性差别.结论AQP1在大鼠两种溺死条件下表达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作者:胡华子;陈阳;廖志铜;彭其毅;王世春;丁勇;孙大宏 刊期: 2004- 01
-
Connexin43与心肌缺血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Cx43在急性心肌缺血时缺血时间与表达量的相关性.方法结扎兔左冠状动脉造成急性心肌缺血模型,于结扎后不同时间取左心室前壁心肌.用HBFP染色定位心肌缺血区域,以SP法显示Cx43的表达,通过图像分析系统分析采集IOD值,分析不同时间急性心肌缺血与Cx43的IOD值.结果急性心肌缺血时间与Cx43的表达呈负相关.即随着缺血时间延长,缺血面积增加,Cx43的表达呈下降趋势,两者相关性有统计学意......
作者:陈阳;胡华子;廖志钢;吴家馼;易旭夫;孔古娅 刊期: 2004- 01
-
毒鼠强中毒现状及研究进展
毒鼠强是急性中枢神经兴奋性杀鼠剂,具有中毒量小、毒作用快、后果严重的特点.由于毒鼠强属违禁药品,对毒鼠强的研究目前多局限于毒鼠强中毒的临床救治,而缺乏对毒鼠强中毒的系统基础研究.笔者结合国内外有关文献,将毒鼠强的中毒机制、病理变化及有关研究前景综述.......
作者:朱传红;刘良;刘艳;周亦武;黄光照 刊期: 2004- 01
-
MVR-PCR及其法医学的应用
小卫星可变重复单位作图(MinisatelliteVariantRepeatmapping,MVRmapping)是近十年发展起来的一项DNA分析技术.本综述对该技术的分子学基础、发展过程及其在法医学的应用作了系统的阐述.认为该技术在个人识别与亲子鉴定方面发挥着为其它DNA分析技术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在成为法医学生物检材检验的重要手段之一.......
作者:王计秋;丁梅;孙哲;刘清利 刊期: 2004- 01
-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是以右心室心肌被脂肪或纤维脂肪组织取代为特征的一种原因尚不明确的心肌病.目前已公认是年轻人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ARVC显著的病理学特征是弥散性或节段性的右心室游离壁心肌的缺失及纤维脂肪组织的替代,从组织形态学可将ARVC分为两型:(1)单纯脂肪型;(2)纤维脂肪型.与纤维脂肪组织取代右心室心肌有关的发病机制:(1)细胞凋亡或程序性细胞死亡理论;(2)炎症理论;(3)心肌发育......
作者:王琦玮;刘良 刊期: 2004- 01
动态资讯
- 1 颌面数字X线片的法医学同一认定
- 2 左心室贯通伤后五天死亡1例
- 3 SiFaSTRTM 23plex DNA身份鉴定系统在华东汉族人群中的法医学应用
- 4 轻微认知损害的ERP研究进展
- 5 正中神经与尺神经吻合的解剖学研究及法医学鉴定意义
- 6 全基因组扩增技术的法医学应用价值及其结果评价
- 7 D6S2418在中国(汉族)、泰国和德国人群中的遗传多态性
- 8 线粒体16SrRNA和Cytb基因复合扩增进行种属鉴定
- 9 腹腔器官挫伤后血肿与疾病关系分析
- 10 先天性椎体畸形临床误认骨折法医学鉴定2例
- 11 高压电击合并严重烧灼伤死因分析1例
- 12 肺表面活性蛋白A检测辅助鉴定窒息死2例
- 13 circRNA研究进展及其法医学应用展望
- 14 Y染色体STR的银染复合扩增
- 15 应用多焦视诱发电位进行视野客观评定1例
- 16 亲子鉴定中女性Amelogenin性别基因座异常1例
- 17 167例眼损伤的法医学鉴定分析
- 18 大鼠肌肉中微生物ATP含量及其在死亡时间推断中的应用
- 19 腰椎间盘突出手术致失血性休克死亡医疗纠纷1例
- 20 早期心肌缺血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免疫组织化学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