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法医学杂志》(CN 31-1472/R,ISSN 1004-5619)创刊于1985年7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主管、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主办,是我国第一本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法医学专业学术刊物。本刊创刊时为每期48页季刊,1996年改为每期64页,2005年改为每期80页,2006年变更为每期80页双月刊。2009年起正文纸张由80克双胶纸改为80克UPM雅光纸,采用了图文混排方式。

  《法医学杂志》的办刊宗旨为:提供法医学及其相关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等信息,为维护司法公正、贯彻依法治国的方略服务,促进国内外同行的学术交流和本学科的发展。

  《法医学杂志》刊登的主要内容包括:法医病理学、法医临床学、法医物证学、司法精神病学、法医毒理学、法医昆虫学和毒(药)物分析、医疗纠纷、医疗事故的法医学鉴定以及交通事故鉴定等现代司法鉴定科学方面的最新成果和动态。既刊登大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大型项目资助的创新性科研成果,也刊登许多对实际鉴定工作大有帮助的实用性技术和经验交流类文章,全面地为法医工作者提供科研、教学、检案等方面的新动向、新进展、新技术、新经验。

  开设的栏目有:研究论著、技术与应用、案例分析、经验交流、医疗纠纷、疑难案例报道、综述、专题讲座和教育培训等。

  主要作者和读者群为:公安、检察、法院、司法行政系统等部门的法医工作者,各类司法鉴定机构中的法医学鉴定人,高校法医院系、法律系的师生,卫生医疗单位的医务人员和法律工作者。

  本刊编辑部多年来奉行高水平、高质量、高品位的办刊方针,在办刊中严格执行有关国家标准和规范以及审校制度,编辑人员对稿件的处理精益求精。录用文章学术水平高,实用性强,栏目内容丰富,版面设计合理,图表制作精确,印刷装帧精良,深受法医学界专业人员、高校师生及司法鉴定领域中相关人员的欢迎和认可。为促进法医学学科发展、提高本学科的科研和检案水平以及法医学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刊自1997年被美国生物医学文献资料数据库MEDLINE收录,是中国第一也是目前唯一一本进入该数据库的法医学类期刊。自1999年起陆续被《万方数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全文收录;被全国医学综合性检索工具《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列为核心期刊收录;获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2008年起本刊被确定为荷兰医学文摘(EMBASE)数据库收录期刊和中国《全国报刊索引》核心期刊。2009年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收录。2011年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2012年被Elsevier公司二次文献数据库(Scopus)收录。2013年 超星数字期刊。2015年 第四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武大版)(2015-2016)》中,被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2016年4月《法医学杂志》被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AMI)》的引文数据库收录为来源刊;10月,获准加入WHO西太平洋区医学索引(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 Index Medicus, WPRIM)。

  根据期刊引证报告最新统计,《法医学杂志》影响因子逐年上升,目前在法医学类期刊中,其影响因子名列榜首。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主办单位: 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

出版部门: 《法医学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004-5619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31-1472/R

邮发代号:

出版周期

创刊时间 1985

出版地区

出版地区

订购价格 336.00

杂志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法医学杂志
  • 杂志名称:法医学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 主办单位: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4-5619
  • 国内刊号:31-1472/R
  • 出版周期:
期刊荣誉:Caj-cd规范获奖期刊期刊收录:
法医学杂志2001年第1期文章
  • 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人体血液致死浓度探讨

    对4年间6家医院所有门急诊有关敌敌畏、甲胺磷、乐果三种有机磷农药中毒病例进行了调查分析。运用气相色谱法对其血液中的浓度进行测定。采用Bliss法,计算其死亡率和昏迷率的加权直线回归方程,并获得其经救治后血液半数致死浓度LC50、半数致昏迷浓度CC50。综合文献和临床实践,认为及时的救治对中毒病例的治疗转归有较大影响,其自然的血液半数致死浓度应在经救治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和半数致昏述浓度之间。综合......

    作者:卜俊;颜零;沈彦;褚建新;谢兴夫;陈铁平 刊期: 2001- 01

  • 成都地区汉族人群D2S441位点的遗传多态性研究

    为研究STR位点D2S441的遗传多态性,为法医学应用提供基础数据,应用PCR及PAG电泳技术对260名成都地区汉族无关个体进行了调查,共检出9个等位基因及26种基因型,首次获得汉族群体频率分布,其等位基因片段大小范围为131~155bp。该位点基因型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家系调查证实了等位基因的传递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其个人识别能力(Dp)、杂合度(H)、多态性信息含量(......

    作者:黄代新;张林;吴梅筠;陈国弟;陈于波 刊期: 2001- 01

  • 广东汉族人群D7S809的基因频率及其在亲子鉴定中的应用

    利用PCR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型技术,调查了以四核苷酸为重复单位的位点D7S809在广东人群的群体资料。在190个被调查的个体中,共发现14个等位基因和50种基因型。经计算杂合率、个人识别率和非父排除率分别为0.8613、0.9645和0.7184,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D7S809位点已成功地应用于100例亲权鉴定案中。D7S809是一个高度多态性、稳定、易于分型的位......

    作者:吕德坚;刘秋玲;伍新尧 刊期: 2001- 01

  • 大鼠脑挫伤后FN表达与损伤时程关系的研究

    为寻找推断脑损伤经历时间的可靠指标,采用自制自由落体撞击法致大鼠右顶叶局灶性脑挫伤模型,于不同时间段处死大鼠后,进行纤维连接蛋白的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杂交法研究,结果发现纤维连接蛋白及其mRNA表达水平与伤后经历时间有一定相关性,并能较好地鉴别死前脑挫伤和死后脑挫伤,可作为推断脑挫伤经历时间的参考指标之一。......

    作者:陈龙;李中;赵子琴;顾云菊;陈忆九;刘宁国 刊期: 2001- 01

  • 生物素掺入反向杂交法在法医学中应用的研究

    建立了一套快速、准确检测人类HLA-DQA基因的反向杂交检测技术,可准确判定HLA-DQA基因位点的6个等位基因即0101、0102、0103、0201、0301、0401。调查了中国北方汉族人群中200例无关个体的HLA-DQA基因频率及基因型的频率分布,杂合度(H)为0.75,个体识别能力(DP)为0.928。采用生物素直接掺入PCR扩增的方法,1ng的DNA样品即可准确判型。对血液、血斑、精......

    作者:姜维斌;姜先华 刊期: 2001- 01

  • 脑干损伤后神经元及轴突改变的组织化学观察

    采用针刺法造成大鼠脑干损伤,用尼氏体染色、嗜银染色和改良三色法观察脑干神经元及轴突在伤后不同时间的病理改变。结果发现,嗜银染色显示伤后1~3h部分神经纤维不规则增粗、少数断裂,6h断端膨大呈球形,15h收缩球较为明显,至24h收缩球明显且数量增多;改良三色法显示伤后3~6h部分髓鞘与轴突之间的间隙增宽,15h髓鞘明显弯曲、不完全地附着在轴突表面,甚至剥脱,持续到伤后24h;尼氏体染色显示神经元核周......

    作者:邓平;祝家镇;宋一璇 刊期: 2001- 01

  • 实验性轻度病毒性心肌炎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为探索轻度病毒性心肌炎的法医病理学诊断方法,以适量CoxsackieB3病毒感染Balb/c小鼠造成小鼠轻度病毒性心肌炎,对病鼠的心、肝、脾、肺、肾进行常规病理学检查。结果发现,心肌炎小鼠的各器官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实验提示,病毒性心肌炎是一类多器官病变的疾病;对多器官进行病理学观察和综合分析是轻度病毒性心肌炎的组织病理学诊断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成建定;陈玉川;胡丙杰;张雨;曾家乐;刘奕 刊期: 2001- 01

  • 复合扩增检测D9S302、D18S865和PLA2A基因座多态性

    应用PCR复合扩增技术、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银染法显色检测技术,对云南省汉族人群100名个体的D9S302、D18S865和PLA2A基因座进行了研究,分别检出10、7和7个等位基因,基因型频率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家系调查证实三基因座的传递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三基因座累积个人识别率为0.9997,累积非父排除率为0.9929。证实了复合扩增D9S302、D18S865和......

    作者:程宝文;玉溪市公安局;辛军平;张林 刊期: 2001- 01

  • 220例鼓膜穿孔性质分析

    通过对220例鼓膜穿孔鉴定的回顾,得出外伤鼓膜穿孔与炎性鼓膜穿孔在性别、年龄、耳别、穿孔形状、部位、大小、听力丧失程度、愈合时间、穿孔原因以及附着物上均具有显著性或极显著性差异,且这种差异与其穿孔机制有很大相关性;在比较分析基础上还提出了两种穿孔的鉴别要点,这对于临床法医检案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作者:许朝阳 刊期: 2001- 01

  • 腹腔器官挫伤后血肿与疾病关系分析

    选择30例与外伤有关的腹腔器官血肿,经临床检查,分析致伤方式,血肿发生机制及与疾病关系,结果为腹部外伤直接导致器官血肿12例,占40%。由于器官原有疾病,轻微外伤致血肿18例,占60%,表明单纯腹腔器官血肿形成的发生部分是在病理基础上受外力而形成。......

    作者:王启团;宋庆茂 刊期: 2001- 01